楼剑、林娟夫妇唯一的孩子楼一凡,因为一场冲突的意外升级,失去了生命,夫妻二人的生活,从此被巨大的伤痛持续笼罩着。事故当事人项岩在失手造成楼家丧子之后便仓皇出逃,而项岩的家庭面对未知的审判,也面临着失去独子的痛苦局面。社区工作者张彬彬负责对楼家的帮助工作,他带着真心诚意,想要走进楼剑夫妇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伤痛的阴影。张彬彬的不断努力,为楼剑夫妇带来了社区的关怀和温暖,渐渐地,夫妇二人从伤痛中走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由钟海导演的电影《失独》根据荣获2015年“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的文学剧本创作而成。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独生子女总量在1.45亿人左右,与多子女家庭相比,这些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更大的丧子风险——据测算, 1990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累计死亡的独生子女数量超过100万人,35岁以上的“失独”家庭规模达百万户。电影《失独》的创作便立足于上述社会问题,通过讲述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倡导用爱抚平“失独”家庭的伤痛。“我们将影片中的时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拍摄,四季象征的是岁月,因为岁月的流淌中会有极寒也会有温暖,会有狂风暴雨也会有春暖花开。”钟海介绍。
在由中国影协指导、《电影艺术》杂志社日前在京主办的电影《失独》专家研讨会上,业界专家学者针对影片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得失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失独》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人文关怀,不回避社会问题和矛盾,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治理体系给普通人带来的温暖;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文化深度,深入探讨“失独”父母这一特定人群应如何开启新的生活;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技巧,不是好人好事的简单堆砌,而是让人物在感受到无限苦难后,体会到世间温暖;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抒发,不是直白地表达人物情感,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让人物的情感关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
“影片叙事成熟而简练,情节取舍得当,人物形象较为丰满,视听语言十分简洁,尤其夏秋冬春四季的整体结构处理得很巧妙。”知名导演黄军认为,《失独》通过悲剧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督促大家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看来,《失独》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情感和内在精神诉求,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宽恕的理解与选择,并提供了一种有关生命的教育方案。“影片中父母面对失去独子的悲痛所展示出的精神状态,符合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家庭状态,这是创作者深入生活的体现;而主人公痛苦、挣扎与矛盾的解决过程,则是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探寻。”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失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揭社会之痛,表家庭之伤,敢于向社会深层开掘、向人性深处探寻,值得肯定。“我深刻感受到:社会的问题要用社会的眼光看待,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不能只靠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需要大的社会教育。”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失独》是一部悲剧色彩浓厚的影片,展现了美好的东西被打碎后的沉重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他认为,影片紧紧扣住“失独之痛”这一社会痛点,颇具警示教育性。“影片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拷问,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和因素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其背后反映的正是人物的心理与人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青少年心理建设和人格建设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