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题材舞剧的“当代性”创编
——中国歌剧舞剧院当代舞剧《到那时》观后
栏目:视线
作者:洪霁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2020年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仅在抗疫工作初战告捷、疫情基本稳定后的三四个月中,就推出了三部当代题材的大型舞台剧,分别是歌剧《盼你归来》 、舞剧《英雄儿女》和舞剧《到那时》 。与英雄儿女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不同,也与《盼你归来》表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焦裕禄有别, 《到那时》表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近四十年的“当代” 。很显然,这部“当代舞剧”的编创难度不仅在于它对现实题材的表现,更在于它如何去结构那个漫长的“时间跨度” !</p>
<p>  表现现实题材,其实是表达着我们艺术家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关切。在总编导佟睿睿看来,没有什么比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更影响当代人的时代命题了。为舞剧命名《到那时》 ,是该院院长兼该剧艺术总监陶诚的认知——他或许想到的是保尔·柯察金留给他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但其实,舞剧表现那些寄希望于“到那时”的,都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人;而他们的“不平常”“不普通” ,是因为他们适逢其时地遭遇了一个振聋发聩、漫地滔天、革故鼎新的时代浪潮……对了,看舞剧《到那时》你会感到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时代浪潮” ,然后才会关注这“浪潮”中的随波逐流者和驭波弄潮儿!</p>
<p>  舞剧的开场很平静,是那种“很日常”的平静,是那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干嘛干嘛”的平静:你就着一只木盆搓洗脏衣,他提起一把墩布拖擦室地,那边是紧扒着两口饭要去赶早班车。这边是细盯着一张报还啜着杯中茶……倏然间,不同人的不同动态在一种同一的节律中晃动起来:搓衣的边搓边晃,墩地的边墩边晃,扒饭的边扒边晃,看报的边看边晃……这时我们发现,原本很“哑剧”的动态现在很“舞蹈”了。这使我们想起了库尔特·萨克斯在《世界舞蹈史》中得出的结论:“舞蹈是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这种说法道出了舞蹈固有的全部特征和最完整的涵义……给舞蹈下的定义不可能比‘有节奏的活动’更严谨。 ”指出这一点,在于《到那时》作为“当代舞剧” ,特别是作为表现都市生活的当代舞剧,是几乎无传统舞蹈的“既成风格”所用;它必须基于“日常生活动作”或“舞者操练动作” ,在不悖舞剧表意常识和叙事理念的前提下,去创生独特的叙事理念并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p>
<p>  将”哑剧性”的日常动作“节奏化” ,其实只是编导使这部舞剧具有“当代性”的一个基点;在这一基点上,原本具体的“该干嘛干嘛”的那些“你、我、他” ,抽象成了被“时代浪潮”冲撞、裹挟和席卷的人流……更进一步,这些“浪潮”中的人流在一种特异化的“跑跳步”中(一种高高吸抬左腿的“跑跳步” ) ,居然叠化成“浪潮”本身——起初是在被抽象的“人流”身后,影影绰绰地起伏着模拟“浪潮”起伏、翻滚的群舞;接着是“人流”被“浪潮”冲撞、裹挟、席卷并最终如“水乳交融”般形成气势磅礴的“时代潮流” ……正是以那个特异的“跑跳步”作为“主题动作” ,这个“时代浪潮”在弥漫、涌动、奔突中建构起舞剧叙事的“气场”与“平台” 。是的,这不仅仅是一种“隐喻叙事”的手法,更是一种“叙事气场”的构建——它充分体现出佟睿睿的“当代性”创编理念。</p>
<p>  我很能理解,想通过舞剧的四幕戏来讲述舞剧人物的“四十年” ,不能不首先把握并营造出“四十年”的时空“气场” ,并将其转化为动态“意象” 。因此,这部舞剧带给观众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就是那一波推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的“浪潮”群舞——这“浪潮”在起伏中翻滚,在弥漫中涌动,在冲撞中裹挟,在奔突中席卷……但它的“主题动作”却持续坚守。这有点像我们在观看爱尔兰舞蹈史诗《大河之舞》中那种矫健、沉雄、坚毅、宏阔的踢踏舞步时的感受!对了,或许佟睿睿追求的就是《大河之舞》那史诗般的气派,追求它的人、浪同一,追求它的情节、情景融通,追求它的气场、意象共生!应该充分肯定,舞剧《到那时》的这种叙事理念虽然是因“表意”的特殊需求而起,但却符合舞剧叙事的“本体性”并呈现出舞剧创编的“当代性” 。</p>
<p>  那么,舞剧《到那时》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从该剧结构的四位主演、两代人来看,主创们似乎并不想刻意去表现性格成长曲折、情节演进繁复、矛盾冲突剧烈的“这一个” ,而是想让众多经历过这“四十年”的人有一种“共情” ,让反观于这“四十年”的人有一种“触情” 。剧中的四位主演分别就叫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孩。其实,剧中的女孩是儿子的女友,而父亲和母亲在第一幕时也只是互不相识的“弄潮” 、或者说是“被潮流裹挟”的男女青年。第一幕讲述“时代浪潮”中父亲、母亲的拼搏、创业,但那时的两人只是偶遇而并无交集。第二幕是父亲、母亲才组建了家庭并有了儿子,但父亲事业的跌落以及他对母、子情感的疏忽,使儿子在母亲病逝后执意出国留学,与儿子相爱的女孩则去了山村支教。这样一来,第三幕的讲述就必然聚焦儿子和女孩了,只是远隔重洋的两人选择了上网交流——舞台上两个空间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另一种“时代浪潮” ,也呈现出另一种“当代性”创编。因为女孩支教的地区发生了地震,儿子心急火燎地奔赴震区,与前往救援的父亲不期而遇,当然更因女孩的幸存开启了儿子对父亲因曾经的抱怨而紧闭的心扉,从而在父亲的支持下成为“海归”创业的又一“时代浪潮” ——这构成了第四幕讲述的内容。</p>
<p>  这种大跨度的时空讲述,既往大多是用那种被称为“史诗”的“大歌舞”来表现的。要做一部“史诗般”的舞剧,这对于《到那时》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看得出来,佟睿睿并不想一般性地撷取“大时代”中的“小场景” ,她和编剧、作曲、视觉设计等主创人员更想表现“小场景”及其依托的“大时代” 。应该说,舞剧《到那时》以“时代浪潮”作为全剧的“结构骨架” ,已然凸显了自身的叙事理念和视觉模态,鲜明地体现出舞剧创编的“当代性” ,这是其一。其二,全剧群舞在“人流”和“浪潮”间的自如转换,以及四位主演在群舞背景中人生拼搏和情感纠结的恰切言说,将“复调式”的“舞蹈叙事”表现得张弛有度、淋漓尽致,这也体现出一种“当代性”的舞蹈创编。其三,取自日常生活动作和舞者操练动作的叙事语言,在传达情思、刻画性格、渲染氛围的同时,也形成了该剧统一、独特的动态风格;这对于不依托传统舞蹈“既成风格”来进行舞剧语言“新风格”的创造是一种有益尝试,对于我们今后如何创编当代题材舞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