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新闻曲本创作的新突破
——读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唱新闻”是流布于浙江东部宁波、舟山一带的曲艺“小书”形式,正名“锣鼓书” ,即以小锣和书鼓击节伴奏,采用浙东方音进行说唱相间的叙述表演。历史上尤其是形成初期的节目内容多涉现实时事,或者虽为古事虚言,却总因循“古事今说,远事近说,虚事实说,假事真说,旧事新说,死事活说”的说书审美原则,借着敷衍人物故事来启迪听客、警示观众,富于“说书唱戏劝人方”的文化功能。因此而以“唱新闻”的俗名广泛行世,正名“锣鼓书”反倒湮没少闻。</p>
<p> 唱新闻的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清代末年。民国时期是宁波和舟山一带较为重要的娱乐表演形式,广泛活跃于浙东城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社会现代化步履的不断加快,以及娱乐表演形式的丰富多样化,传统的唱新闻表演受到了相应冲击,遭遇到和许多乡土艺术一样的发展低谷。艺人和观众普遍老龄化,演出和传播日渐稀少,节目创演缺乏后劲,生存发展面临困境。直至国家层面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唱新闻于2011年经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申报,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类项目名录而受到特别扶持,其艺术文化价值才又获得重视而逐渐焕发生机。</p>
<p> 但是,制约和掣肘唱新闻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不可能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的跟进扶持一蹴而就、立马改善,必然要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反复酝酿及艰苦积累过程。其中,艺术传承即创演新人的培养和艺术影响即节目质量的提升,是最为基础的因素与最为核心的环节。而创作人才的匮乏及曲本创作的薄弱,更是影响唱新闻发展的主要瓶颈。如果说“剧本是一剧之本” ,则“曲本也是一曲之本” 。没有优秀的曲艺演出脚本亦即曲本,再好的演员,也会成为“无米下锅”的“巧妇”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为王”的律条,同样是包括唱新闻在内所有曲艺及其他一切文艺样式之所以繁荣的根本遵循。也正由于如此,曲本的创作人才及其创作成就,便直接影响着唱新闻的现实生存状况,也决定着唱新闻的艺术发展水平。</p>
<p> 李武杰作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曲艺家协会的现任主席和部队培养的曲本作家,对此显然有着深切的感受,也自觉肩负起应有的担当。生于1979年的他,正当人生及艺术创作的盛年。1997年至2002年在原兰州军区某部文工团担任戏剧曲艺编导的军旅艺术生涯,以及退伍转业回原籍在地方工作后陆续编导数百个节目的长期实践积累,给了他十分坚实的创作磨练;而以曲艺小唱《海涂经》获得浙江省群星奖,以唱新闻《让新房》获得浙江省第六届曲艺新作大赛创作金奖,以唱新闻《长年葱》获得全国鼓书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提名、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演出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比赛)群星奖等的不凡成绩,又反复证明了他是一个实力独具的曲本创作高手。</p>
<p> 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是李武杰在过去诸多短篇曲本创作及成功基础上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显著突破,也是他对自己曲本创作的一番严苛挑战和一种特别追求。这是由于,这个曲本不只是他本人的第一次长篇曲本创作实践,也是对很长时间以来唱新闻的曲本创作没有长篇作品的切实回应。尤为可贵的是,在首次创作长篇唱新闻曲本时的题材选取上,他没有被时下常见的商业噱头与时髦跟风的娱乐潮流所裹挟,更没有被穿靴戴帽的实用哲学和标语口号的庸俗迎合所蛊惑,而是坚持了艺术的立场,保持了审美的姿态,借对忠勇之士的热情讴歌,来追求作品的经典品格,在远离功利标贴的冷静取舍中,着实地赢得了艺术的蕴藉。</p>
<p> 张苍水(名煌言,字玄著,苍水为其号。浙江鄞县即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作为明代末年的江南抗清名将及爱国诗人,是一个事迹曲折且命运悲壮的历史人物,也是一尊令人景仰的道义榜样和思想化身。他生逢明清之际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又满怀不屈不挠为国尽忠的死士气节。虽无力挽回大明覆亡的历史大势,却在艰难抗击、浴血尽忠和宁死不屈的人生追求中,成就了忠勇节烈的一世英名。死后因与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及明代忠烈之臣于谦一样,葬于杭州西湖之畔,后人并称其为“西湖三杰” 。李武杰选取这样一位宁波籍的著名乡党,作为唱新闻长篇曲本的创作题材,其所具有的精神富矿品质和形象正能量,无疑为其曲本的创作成功和艺术的可能成就,奠定了良好的主题基础,提供了感人的立意前提。而仔细阅读这部8回篇幅的长篇唱新闻曲本,不难发现,其在艺术上的特色及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十分鲜明的。比如,他的创作观照姿态及人物塑造手法,不是先入为主的一味褒扬和“高大全”式的简单仰望,而是由张苍水少年不羁的“浪子回头”起笔,又从无力回天的悲怆结局收官,不讳疾,不拔高,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感人;再如,他的人物塑造角度及整体构思框架,善于突出重点,又能抓住特点。主要围绕张苍水爱国抗清的忠诚行迹展开情节,又着力渲染其抗战的艰苦卓绝,浓墨重彩地烘托出主人公一生爱国尽忠的无私奉献精神;又如,在作品的文学营构上,非常注重并突出供给舞台和服务表演的实用功能,而非只顾挥洒自身一己的诗性与才情。举凡“表”“白”“唱”“赞” ,无不形态规整,无论散说诵唱,语言都很灵动。既是作家佳构,又属行家手笔,全然没有“中看而不中用”的尴尬与局限。同时,这部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的出现,也是对唱新闻在艺术创新上的一个特别贡献。这是由于,包括唱新闻在内的一切艺术的创新,首先是对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出新,其次才是方法技巧的相应借鉴与化用。而现实中的许多所谓创新,却将更多的精力与注意力,放到了艺术表现外在形式包括技巧与手段的出新上。这不是不可以,也应当有艺术形式及技巧方面的大力创新。可问题是,当下许多对于传统艺术的所谓创新,由于不是对自身艺术本身的特质强化与品质提升,而是往往背离了自身的本体去进行所谓的创新。因而新则新矣,却因“移步换了形”“挪地断了根” ,而与其所标榜的意欲创新对象即原本形式没有什么关联。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也便成为自然之理。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的出现,之所以是对传统唱新闻的一种艺术创新,根本在于它是在尊重自身艺术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对于思想内容的重要创新,既丰富了唱新闻的曲本供给,也彰显了唱新闻的独特价值,同时更在曲本的文学追求上,由于采用了长篇的形态,成就了许多的内涵,赋得了诸多的品质,是对“内容为王”不二法门的创新遵循,因而显得格外珍贵。</p>
<p>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篇连回的节目形式,是包括唱新闻在内所有曲艺说书形式的主要存在样态。蕴含其间的丰富思想内容与深厚艺术机理,也是说书类曲艺所以自立于艺术文化之林的根本价值依托。然而,长期以来的“短段化”创演模式和“碎片化”经营方式,严重影响并削弱了说书类曲艺的健康持续发展。长篇曲本的创作乏力,更是加剧了唱新闻等说书类曲艺的艺术价值流失。站在这个立场与角度去看,李武杰的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的出现,更是具有多样的价值与多重的意义,既是对说书类曲艺自身传统的深刻继承,也是对时下曲艺创演相关偏误的有力矫正,更是对唱新闻这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切实传承和繁荣发展的强力支撑!特别是用象山等地即浙东地区纯正地道的方言土语进行创作,以之服务于唱新闻的舞台表演,方便艺人们去直接搬演,而非写成普通话语体的案头读本仅供一般的曲艺爱好者去阅读欣赏,更是一件意义非凡和功德无量的事情。尤其对于曲艺包括唱新闻的表演来说,口头性的“说唱”式本色叙述,不仅要求格式规整、便于搬演,而且要求脚本的语体必须口语化,言须通俗、语要顺口,演着方便、听着轻松。就像出自宋人话本《冯玉梅团圆》 ,后被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中引述的名言所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可惜的是,现实中绝大多数的所谓曲本作品,由于不是采用利于听赏接受和适合相应曲种表演的方言土语写作,从而普遍存在着无法直接搬演的非曲本化弊端。李武杰的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 ,由于具备了曲本创作的上述格范,从而在成就自身追求的同时,庶几成为同行创作的一个示范。</p>
<p> 当然,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的不足之处也不是没有。比如,对主要情节中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的细节描摹和情理渲染,尚不够充分;对人物内心情感波澜和精神状态的审美揭示,也不够深入。作品的力道,由于主要集中并停留在叙事即对事件及过程的铺排与展开上,致使对于情节事件中所蕴含的思想义理与心理轨迹包括人物的性格逻辑,表现和强调得还不够突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过故事的“说唱”讲述提纯思想和蒸馏精神之说书表演审美优长的充分发挥与大力彰显。但瑕不掩瑜,相信作者会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逐步予以加强,并通过艺人对此曲本的舞台搬演即二度创作的实践反馈使之逐步完善。毕竟,供给舞台表演的长篇唱新闻曲本《西湖三杰之张苍水》只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度创作,艺人的表演运用和实践磨砺,定会给作者的进一步加工提供切实的检验和有力的推动。同时,相信李武杰的长篇曲本创作,也会由此打开更多的可能,进而为唱新闻等曲艺的创演繁荣和持续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曲本基础和更加强劲的文学支撑。</p>
<p><strong> (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