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传神州无止休
——朝鲜族舞剧《沈清传》述评
栏目:探索
作者:应杰 曾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朝鲜族舞剧《沈清传》剧照

  11月7日至9日,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主创、中央民族歌舞团联合出品,文鹰编剧,总导演池福子排演的舞剧《沈清传》于北京民族剧院小剧场上演。

  这是一部弘扬“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精神的舞剧,该剧取材于朝鲜族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舞剧从朝鲜族家喻户晓的孝道楷模——沈清出发,表现了她为让父亲复明而以身祭海的故事。舞剧将朝鲜族的名著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之中,观众既能欣赏到朝鲜族舞蹈的美,又能够读懂沈清的故事,在兼具艺术性的同时,弘扬了“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的中华传统美德。

  >>唱剧与民俗舞打造舞剧的仪式感

  朝鲜族舞蹈有宫廷舞和民俗舞之分,其中民间舞是民俗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民俗舞包括长鼓舞、小鼓舞、象帽舞、小锣舞、巫党舞以及具有讽刺性的假面舞等等。舞剧《沈清传》采用朝鲜族戏曲剧种唱剧(盘嗦哩)和朝鲜族传统民俗舞,将两个传统的朝鲜族民间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并通过舞台化的艺术创造,增强了舞剧的仪式感。

  借唱剧形式增强舞台仪式感。“海如同记忆般奔涌而来,淋湿所有世间的回忆” ,舞剧在朝鲜族特有的唱剧声中拉开序慕。海浪的波涛、蔚蓝的灯光、礁石上的唱剧人和极具戏剧张力的唱腔,将观众的记忆拉回到那个故事发生的村落里,道出沈清的故事……为避免唱剧的喧宾夺主,编导弱化了唱剧的旋律特征,注重唱剧与舞剧的融合。唱剧人在剧中有着多种身份的象征,她时而是舞台后方的凝视者,时而又是祭祀的号召者、人物悲壮情感的投射者,同时,她也推动着舞剧结构的起承转合,将舞蹈与唱剧艺术化地融合。

  将民俗舞蹈与仪式文化交融。在朝鲜族农乐舞中将情绪舞赋予人物符号性、增强舞剧的仪式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朝鲜族农乐舞善用道具,剧中玄灵狰狞的假面舞、清朗俏丽的小鼓舞、端庄含蓄的长纱舞、庄严肃穆的巫党舞不仅展现了浓郁的朝鲜族民族民间舞特色,同时每一段民俗舞又被赋予着人物符号性,这样情绪化的民俗舞在剧中就有了人物的戏剧性。例如,假面舞在剧中代表着沟通天界和人间的灵媒,是盲父生活的阻碍和沈清献祭的诱因,推动着沈清以死换父亲复明的剧情走向;小鼓舞在剧中是沈清的人物符号,潇洒的鼓舞和跳跃的“雀步” ,恰当地表现出少女美好的春光。充满忧思感的长纱舞“萨尔扑里”是海的象征,烘托了沈清以身祭海的悲情;祭祀时引领众人的旗帜与传统巫党舞相结合,呈现出庄重的仪式氛围,让观众在舞蹈艺术的形式美中体悟到朝鲜民族重“礼”学,重天地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在仪式文化方面,假面群舞中加入了沟通天地的仪式;祭祀前的群舞中有着传统海祭的仪式;“海”的女子群舞传递着对海洋文明的敬拜;铃铛舞与对“孝”字的行礼展现着对传统美德的尊崇;代唱剧人的唱词和写实的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荡气回肠的仪式氛围。

  >>道具在舞剧结构与空间中的作用

  朝鲜族舞蹈种类繁多,道具使用也多种多样,有象帽舞的象帽、长鼓舞的长鼓、剑器舞的短剑等等。舞剧使用多种道具呈现出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剧中放大版折扇和长纱的使用,既推动了舞剧的结构发展,又分割了舞台空间。

  道具构造舞剧结构。持扇人缓缓行进,一道一道将折扇展开,代替幕布,将沈清的一生娓娓道来。以扇为媒,是源于对巫俗的祭奠,寥寥几笔落于扇面之上,也是提示启幕的绝佳创意。扇子一转,“吱呀”一声,被假面人捉弄后的沈清,转入寺庙,香炉现、钟槌落,宛若一个真实的“寺庙”现于舞台之上。放大版的折扇是对传统朝鲜族折扇的创造性使用,起到了时空转换和推动故事起承转合的作用。扇子上活泼的童趣画象征着沈清欢乐的童年,扇子的转动预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沈清成长,扇子上巨大的“祭”字昭示着沈清即将逝去的生命,扇子上醒目的“孝”字提醒着这份传统美德应当被深刻铭记。剧终,折扇缓缓合起,首尾呼应。

  道具分割舞台空间。长纱随风摆动,是对大海波涛汹涌的体现,以纱为界,是分隔沈清与盲父不可跨越的畛域。巨大的长纱旋转翻飞,盲父与沈清纱各一侧、天各一方,他们相互寻找却又无法相见,他们之间的距离看似是舞台上长纱带来的阻隔,实际却是父女阴阳相隔的界线。长纱既分割了舞台空间,又有海水的意象。

  >>民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文化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培育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源。悠悠几千年,以孝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多年来,评剧、越剧、电影等不同艺术门类都表达过沈清祭海的故事。

  人物塑造舞孝心美德。舞剧里的沈清有着立体多元的性格特征,既有在父亲面前的俏皮与天真、好友面前的活泼与开朗、祭海前的恐惧与不舍,也有敢为父祭海的忠孝与勇气。盲父的人物形象也在舞剧中被塑造得尤为丰满,他是与沈清逗乐的慈祥父亲,“目送”沈清远去时充满牵挂与不舍,拼死保护女儿时勇敢无惧,失去女儿后万分悲恸与思念。他有着身为盲人的无奈与脆弱,也有父爱的伟岸与担当。

  不同于以往的舞剧, 《沈清传》的开始并没有华丽的舞台场景,房屋一隅、煤灯一盏,佝偻的盲父和他活泼俏丽的女儿安贫乐道地生活着。女儿的捉弄、父亲的无奈,女儿的调皮、父亲的关怀,伴随着轻松温情的音乐,在点滴小事中演绎着父女情深。在对“孝”的体现和父女情感的烘托上,编导采用了三段父女双人舞,以同样的动作展示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从童年的欢愉到抉择的纠结再到诀别的不舍,层层递进地将舞剧的情感推向高潮。

  艺术化育润物细无声。思悠悠,古千秋,孝传神州无止休。巨大的“孝”字行于一身白衣的众人前,“百善孝为先”的主题呈现在舞台之上。剧终,“沈清”和父亲再次相依,诉说着中华民族植根千年的传统美德——孝道,更提醒着世人要不忘父母恩情,铭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舞剧《沈清传》植根于历史与传统之中,以艺术的化育代替教化,将中华传统美德春风化雨地带入每个人的心中。

  (作者应杰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曾晓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