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电影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或好的市场收益的话,必然具有与大众在一些方面的认同因素,或出于较好的娱乐效果,或出于某种明星崇拜,或出于情感号召和心灵感化等等。从娱乐方面看,大众对电影观看的需求,娱乐因素总是起着主要作用的,电影好看的因素会吸引最广大层面的观众走进影院,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娱乐需求引起的消费占据着人们越来越大的消费比例。而为了能够取得更大的消费份额,把电影拍得好看、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成为电影创作者的首要目标。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逐渐适应市场的变化,占据着电影票房的主动权。在这种发展趋势中,有一些问题也应进行探讨。
市场化问题
从1994年中国电影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经过不断地调整,以国产娱乐大片为引领的中国电影创作正在通过适应观众市场的娱乐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除去意识形态因素,以票房为主导标志的电影市场比较能够真实地反映国产电影的生存状态,因为这些票房反映的是观众经过自主选择而实现的经济指标。国产电影能够连续数年超过进口影片的票房数字,说明了国产电影的市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应该看到,这种结果的出现并不单单是国产电影适应观众娱乐欣赏口味的问题,而应该说,在适应观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引导观众,在创造市场,这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众疾苦和反映他们生活状态的写实性作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一些看似娱乐性强的作品也在深处蕴涵着某种意义的人文内涵,并引起了舆论的热评。这些现象表现了民族电影自信心的增强。
国产电影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社会是发展的,主流文化在传统延续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大众文化的热点不断更新,国产电影也在不断地追踪着这种变化。而电影初步具备了这种能力,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是电影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高。当下的国产电影也在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题,反映在票房上,《满城尽带黄金甲》2.8亿元、《夜宴》1.3亿元、《云水谣》0.36亿元等,我们高兴地看到国产电影的回归。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市场确乎是一架天平,我们从中看到优秀国产电影数量的增加,电影从贵族产业变成了大众的文化产业。问题也同时出在这里。首先是国产电影的市场平台的狭小,使得大多数影片的出路只有经过电影频道这一个独木桥。其次,大多数低成本影片不能保证综合质量,企业长期在生存的边缘上挣扎,无法发展。第三,政策上的不完善又容忍了低质量影片的存在,吸引了很多企业盲目投资,不利于影片质量的提高,真正的市场检验和科学的营销策略似乎还不能显示出其公平性。可见对目前的中国电影而言,市场化的问题似乎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在政策和操作上完善。
主流化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文化建构中,文化现象显现出在“回避传统意识形态的绝对性的同时,充分张扬现实文化建构的‘当下性’功能及其利益,揭示大众意志的文化合法性,从而提供文化多元的具体可能性。”在这样的文化前提下,加之现在高度市场化的条件,电影文化也同样呈现出多元的情况。我们需要像《张思德》、《东京审判》、《墨攻》这样既有思想含量又具有很高艺术表现力或正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出于不同的原因而获得了很好电影票房的影片,也需要如《天下无贼》、《霍元甲》、《伤城》、《疯狂的石头》这样具有很强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影片,还需要《图雅的婚事》、《鸡犬不宁》、《爱情的牙齿》、《可可西里》、《三峡好人》这样在现实图景中凸显文化思考和艺术探索的影片,这类影片有些在票房上也有不错的成绩。
当然从市场看,一些国产大片取得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这些影片的票房往往占了当年票房的四分之一还要强。但是这些影片同时显示了在文化上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些影片在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技巧运用上都达到了国产影片的极致,而且多数不是那种单纯的娱乐性影片,而带有某种严肃的主题。但在营销策略上,这些影片的宣传重点除了导演者的号召力外,几乎全部放在了影片视觉表象上。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文化认同问题
在所谓的大众文化当中,既有对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坚守,也有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的期待;既有对人文的关注,也有对娱乐与享乐的追逐;既有对物质生活毫无忌惮的索取,更有对精神消费永无满足的渴望。在这多重文化消费动机的促使下,大众对电影的心理期待也是多层面的,由此导致了他们对电影的期待同时具有稳定性和不定性。稳定性源于他们在对电影选择时相对稳定的趋向性和好奇心,不定性则出于他们具有充分的选择权、主动权。因此,电影期待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进而获得好的市场响应的时候会遭遇到被动尴尬的局面。值得思考的是,一些第六代、新生代导演艰难地在市场条件下为自己打拼,他们遭遇着市场的挑剔,也为自己文化的小众而付出代价,而当他们中的一些人借助市场化的结果在国内或国外争得一定位置之后,他们又成了“英雄”。真正的原因正是文化的原因。他们获得的成功是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某些人群的文化认同的结果,他们的回归主流,与其说是向大众文化投降,不如说是通过精英之路而获得了主流文化的接纳,他们的回归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创造了市场,对国产电影来说在电影文化建构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文化认同是一个古老又时时需要面对的话题,而电影在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过程中是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的强大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下,大众既有选择的主动权,同时又常常处于被它选择的被动地位。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电影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下,坚守民族性的主体,坚持自己文化的主流,应该体现在政府的文化战略当中,而作为娱乐主体的大众,其自身蕴涵的文化传统能够也必然令他在参与市场时有意无意地进行文化选择,或认同或批判或无视。电影从业者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