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的成熟与自信
作者:陆天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昨天,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同志给我们作中国作协五年来的工作报告时,提议全体与会代表起立向这五年间故去的中国作家默哀。今天,我们便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选举了中国作协新的领导班子。几十年来,中国作协有过两任主席——茅盾和巴金。两位都是中国现当代史上的大文豪,里程碑式的大师级作家,不仅著作等身,而且用自己的作品参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毫不夸张地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二位都曾经承担过文学旗手的重任。巴金更是作为“文学楷模”、“社会良心”,屹立在一度因委屈和困惑而处于迷茫中的中国文坛上,给作家们以精神的示范。故而,长期以来,作家们习惯了在这样的大师和旗手的率领下,组织和参与作协的一应活动。因此,同样毫不夸张地说,当昨天,炳华书记提出向巴老等先辈默哀时,我相信作代会的代表们在起立、低头表示哀悼的时候,内心免不了会产生这样一种忧虑和惶然:没有了巴老的中国作协,将如何持续往日的辉煌?这种忧虑的产生,我想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今天的选举情况看,代表们还是平静地接受了这样一个选择(或者说做出了这样一种选择):把中国作协未来五年的前程,托付给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相对比较不那么“大师”、同样相对来说并非是由“大文豪”组成的领导班子。我愿意把代表们的这种“平静”和“果断”,看作是中国作家,最起码也是我们这些作家代表们成熟的标志,看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家们“自信”的表示。

  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大师和大文豪。但文学大师的产生,并非是由谁的个人意志能实现的。它往往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奋争。特别是时代发生重大转型的时候,文学也必定要发生重大的转型。而转型中的文学必定也会在种种探索实验中,经历一个从不那么成熟向成熟、而后才辉煌蜕变的变迁过程,由之产生自己的“大师”和“文豪”,产生鲁迅、茅盾、巴金一类被人称之为“旗手”那样的领军人物。

  中国文学是否已经进入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这一点是可以进行反复论证的。但有一点现在就可以肯定,中国仍在转型之中,因而中国文学的转型也还远没有结束。以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中国文学也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在举国上下强烈呼唤“文学大师”和“传世杰作”的时候,中国的作家惟一应该做的,也是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沉住气,放平和了心态,把眼睛盯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现实生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之中,融入这伟大的变革之中,以已故的文学大师们为榜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创作再创作。不以自己不是“文学大师”为耻,只以自己不努力不踏实为耻去奋斗。我想今天作代会的选举,正是昭示了中国的作家是有这气度有这涵养有这谋想,也有这信心和决心的。

  不信?那就请拭目以待。

●陆天明(作代会代表)

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