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琴在创作
转行做核雕之前,陆小琴从事了11年的红木雕刻工作。她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谈及从艺经历,她笑说自己以前是“木匠” 。这很令人意外,毕竟,纯粹从事木作技艺的女性并不多见,而且木雕和核雕也颇有不同,红木雕刻大多选取名贵木材,造型款式以明清家具为楷模,核雕则是微型雕刻,利用橄榄核等果核雕琢场景。
陆小琴是70后,生长在太湖之滨被誉为“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光福。她从小就喜欢画画,花卉仕女,妙手偶得,高中毕业后,她选择去做红木雕刻,觉得这份工作可能用得上她在艺术上的特长。但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要去做木工学徒,是匪夷所思的。二十多年前的苏州乡下,普通女孩子毕业后的生活轨迹多是结婚嫁人,待在家里绣花。所以她的举动遭到了亲戚们的一致反对,但她的父亲表达了支持。“我爸爸当了八年兵,他的思想和传统农民不一样,他很支持我,同时也激励我,‘不要做逃兵’ 。 ”陆小琴回忆说。
木工生活是艰苦的,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刚入行,首先得有称手的工具,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己做了一套20把刀具。然后开始雕刻,浮雕、镂雕、圆雕、镶嵌雕、通雕,有时候手上气力跟不上,就得用肩膀顶着刻刀刀柄,以至于肩膀常常顶破出血。她也不是没反悔过,但她更不愿意做逃兵。
那时候,她白天学做木雕,晚上接一些绣花的活儿,解决自己的生活费。“我已经出校了,一个大姑娘,跟家里要生活费,开不了那个口。 ”陆小琴说。
她做了十多年木匠,从十八九岁到30岁,最好的时光都洒在了红木雕刻上。那些年长的木工汉子们都夸赞她:“小师妹的活儿做得真不赖呢。 ”本以为职业就要这样继续下去了,直到2006年,陆小琴在一次展览上看到核雕作品《核舟记》 。
“核舟”是核雕的传统题材,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那篇说明文《核舟记》 ,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读者对于核雕艺术的初步印象,包括陆小琴。这次是她第一次看到实物。
“橄榄核上雕出的小船,船舱开合自如,人物只米粒大小,但毫发毕现,开脸清晰。 ”同样都是“雕刻” ,但是核雕的“鬼斧神工”给了她不小的冲击。陆小琴当时就想,要是自己也能雕出这样的作品该有多好。
当时,红木家具行业正值蓬勃发展,厂里接了不少大活,沉重的木料常常让她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核雕这样小而精的工作更适合我。 ”虽然核雕和木雕有相通之处,但两者所用的工具、用刀的力度都不一样。但她还是决心试一试,她老老实实找了一个师父,开始学习核雕。
罗汉头是核雕的必修课,让陆小琴欣慰的是,自己一上手就会了,拜师学习不久,她就顺利雕出了第一颗罗汉头。前面十多年的木雕生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个月后,她就掌握了核雕的基本技艺。回到家,她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复制出了《核舟记》 。
做木雕时,她主要是雕刻花卉动物,也会做一些红木小件。过去的经验让她在处理核雕时显得举轻若重,一下子就与其他人区别开了,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天马行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她感到特别开心。
2007年,陆小琴在舟山核雕村租了店面单干,那里有全国各地来的经销商,也有北京潘家园来的。她的观音题材作品特别受欢迎。到了2008年,经济形势不好,许多人都转行了,她回到家中继续创作,订单依旧不断,这个时候她已经在这个行业站住脚了。
陆小琴能画,会绣,木雕基本功扎实,从事核雕创作时,不经意间就把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嫁接过来,更新了传统核雕的样式,雕刻出来的作品样式新颖,显出与众不同的“琴韵” ,并且很快就得到了业内的认可。这也坚定了她在技法和题材两方面进行创新的想法。
一个好的手艺人不光要学习前人的优秀之作,还要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传统的核雕题材主要是人物头像,如罗汉、弥勒、童子等,陆小琴经过不断摸索,创造了许多新的题材。在她那里,没有太多传统工艺陈陈相因的包袱,从展陈在她个人艺术馆里的作品来看,它们的创造者不光有灵巧的手和专注的目光,还有自由的心灵。
在作品《太湖霞光》中,陆小琴着力探讨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利用光源来呈现核雕作品。她把国画的构图运用在橄榄核上来展现太湖风光,近处雕着寒梅、渔舟、湖面,远处写意留白,雕刻层山,打一束光到核雕上,立刻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正如霞光拨开云雾落在湖面上。
她经常用核雕表现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如,用六颗核雕讲述梁祝的传说故事——英台求学、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相思成疾、化蝶双舞;用十二颗核雕表现《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 。正是通过技法和题材的创新, 2013年,第十一届“山花奖”在长春颁奖,陆小琴的核雕《二十四孝》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一枝“山花奖” 。
2017年,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里昂举行,陆小琴是苏州代表团中的一员。出国前,她一直为作品发愁。当时是秋天,陆小琴散步时看到一片落叶上趴着一只休憩的蜗牛,一叶知秋,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智与美,蜗牛则深入法国人日常生活,这让陆小琴有了灵感,创作出了《一叶知秋》 。
陆小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哪有手艺人不热爱生活的呢,手艺本就是一门咂摸生活的艺术。她自己也说:“我的创作动力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点滴、瞬间的美好,都是我创作的源泉。 ”比如, 《童年》这件作品,其实就跟她的孩子有关。看到孩子小小的个子,背着一个大书包去上学,做父母的在感慨求学不易之余,总想着把这个瞬间以什么方式长久地留下来。作家会写作,摄影师善于捕捉光影,而她则运用雕刻。
核雕这门技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2008年,核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已经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陆小琴的创新令人看重,不仅在题材与造型上,更在审美情趣上,她在这么古老的手艺里融入了当代的生活,她是为当代人在创作。
2017年8月,陆小琴核雕艺术馆在光福开张。人们希望她为光福镇的工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创作上多出精品力作,在育人上多传帮带。她和苏州当地院校合作,担任客座教授,让核雕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核雕。早在2009年,经济回暖之后,她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招收学生,到现在总共带了上百人了。她的学生以女性居多。这一方面与自身性格内向有关,另一方面,她也深知女性立业之难,所以也更愿意在这方面多用力。相比她早年所从事的红木雕刻,核雕更适合女性,她们的安静与细心在这门手艺上得到充分展示,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婉约精致风格。相比之下,男性手艺人的作品在风格上则较为粗犷。
核雕属于微雕,微雕特别挑战人的眼力,陆小琴喜欢在晚上创作,这时候没有人打扰,心无旁骛,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幸运的是,她从事这门手艺十几年,视力并没有下降。她的诀窍是:“为了有一双好的眼睛来做核雕,十多年来,我几乎不看电视,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除了工作必需,我也几乎不会刷手机。 ”这两个“几乎” ,换句话说就是“心静知止” ,在小小的橄榄核上体会空间布局,运用刻刀做好雕刻的减法,心与手在工具和材料之间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