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曲艺创作,不能止步“小、快、灵”
作者:蒋慧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往年热热闹闹的春节文艺演出市场,暂时偃旗息鼓了。为阻断疫情的传播自觉宅在家里,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静”的背后,却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人们心中时刻奔涌着的情和爱。对疫情严重地区民众的牵挂,对疫情早日结束的期盼,对奔赴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由衷致敬,种种情愫皆通过无形的网络传递着交流着。众多的文艺工作者虽然不能身处一线,但却都第一时间选择运用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绘画、歌曲等文艺作品,为抗疫宣传鼓劲。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始终活跃在大小舞台上,为老百姓送去欢声笑语的曲艺人们。

  众所周知,曲艺艺术历来深受老百姓喜爱,又因其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表演简便等特点,故有“小、快、灵”的赞誉。当疫情突然袭来,各地纷纷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几乎所有的人都退守家中,无私无畏的医务工作者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第一线,留下了令人泪目的“逆行者”的身影。以唱词《为逆行者点赞》 (作者:谢岩)等为代表的曲艺作品应运而生,其中像“谁不想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谁不想阖家欢乐共度新年?谁不想坐在那沙发上看看春晚?谁不想送祝福抢红包美满团圆?一旦间疫情出响应召唤,为了那大众的幸福忘了自己的安全。 ”这样的句子,既唱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也体现了年轻曲艺人的担当和自觉。

  随着各级组织的有效部署以及众多民间团体的自发响应,很快,在各大网络平台、曲艺公众号及自媒体相继涌现出了数量巨大的曲艺作品,形成了一波抗疫曲艺创作的热潮。以笔者有限的阅读量来看,目前的抗疫曲艺作品在形式上囊括了绝大部分的曲种,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苏州弹词、上海说唱、广西文场、单弦、评书、粤曲、南音……几乎每个地方曲种都有作品呈现;而在内容上则涉及到了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每一部曲艺作品的诞生,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和爱心,反映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勇气和信念,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起到了普及防疫知识、坚定必胜信心和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

  与其他的文艺形式相较而言,历来有“文艺轻骑兵”之誉的曲艺果然先声夺人,名不虚传。不过,随着疫情的持续,当我们从最初的激情和躁动中慢慢平静下来,重新检视这批为数可观的抗疫曲艺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也不乏仓促应景之作,或直白宣教,或陈词滥调,距离真正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还差得很远。倘若再理性地进行一番分析,同样不难得出结论,这其实也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曲艺创作中的普遍症结——曲艺创作,岂能只有“小、快、灵” ?

  就以这次抗疫曲艺创作中出现得最早、篇幅最多的快板类作品为例吧。一人一板,自击自唱,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录制上传,这些便利条件既符合疫情期间各自居家隔离的要求,又能起到宣传、鼓舞的作用,故而此类作品数量多、出品快。当然,由于主题和形式的近似,难免会给人雷同单调,千篇一律的印象。

  这里,不妨提醒大家关注一句话—— “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儿” ,这是老先生们根据曲艺艺术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基本创作规律。

  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用说唱的方式来讲故事的。既然是故事,那就必然少不了人物和事件,同时还要有与之相应的情感和趣味。只要选材恰当,手法灵活,就能较好呈现出故事中的人和事儿;而决定一篇作品是否能让观众爱听(爱看)的关键因素,则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和趣味。这也是目前大量曲艺作品普遍缺少的。

  著名军旅艺术家李立山先生创作的一段山东快书《站哨台》 ,在网上甫一推出,立刻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作品塑造了老王和老白两位村民形象,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将病毒肆虐的严峻形势以及城乡居民居家隔离的重要性娓娓道来,又通过他们严格执“法” 、不“近”人情的举动,将疫情中的世态人心一一再现。

  例如这一片段:

  来人挑起了大拇哥:

  “老同志,你们尽职尽责太应该(啦) 。

  守一方家园保一方净土,

  你们是二神把门,病毒走开!

  大爷,我是省里的大老蔡……”

  “大老蔡……啊?大老蔡?您是省委书记下乡来?

  嗐!我们说话粗鲁您多担待吧,

  乡下人直不笼统弯不拐。 ”

  “没关系……”

  “有关系! ”

  “您再往后退一步,书记也不能往前来。 ”

  “对对对,老同志你管得非常对,这样我才能把心放下来。

  俩老哥,乡亲们生活怎么样? ”

  “书记放心,党支部早就有安排,共产党员把头带,

  组织了防疫突击排。

  村里边,防疫严控有制度,乡亲们都宅在家里不出来。吃喝应用都准备好啦,不缺粮,不缺菜,大棚里边随时摘。菠菜芹菜小白菜,黄瓜茄子新蒜苔。

  顶花带刺挂着露水,说个笑话,比您吃得还自在。您放心,我们严防死守不出错,喇叭台绝不给国家添埋汰! ”

  整个作品人物鲜活,语言生动,细节传神,以小见大,堪称上述“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儿”的曲艺创作规律的精彩示范。

  固然,曲艺作品有着接地气与短平快的先天优势,在宣传政策法规和传递正确的科普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曲艺作品毕竟是艺术品而非宣传品,构思是否精巧,语言是否上口,人物是否可信,细节是否生动,都应该是创作者需要着重考虑仔细揣摩的主要环节。唯此,才能有效突破对曲艺作品“小、快、灵”的片面理解,将创作的重心更多地投诸对作品艺术质量的追求上,而不是简单地比速度,一味地喊口号,盲目地跟风创作。

  这场疫情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响应号召,自觉地禁足家中,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待得久了,就更加需要积极的健康的文艺作品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除了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有许许多多坚守岗位的人以及志愿者们,用他们无言的付出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些发生在抗疫一线和我们身边的感人肺腑的大小事迹,共同谱写着一曲大爱的赞歌。因此,曲艺创作的视角和力度,实则可以更加开阔与深入。

  大处着眼,小处着墨,是艺术创作的制胜法则。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抗疫期间涌现出来的曲艺作品,例如京韵大鼓《妈妈的嘱咐》 (作者:杨妤婕) 、苏州弹词《秀发》 (作词:吴新伯、唱腔:陆锦花) 、快板《蝙蝠的自白》 (作者:崔琦)等,将笔触对准了非常状态下的普通人,以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唤起大众对当下生活的认知与思考,消弭紧张焦虑的社会情绪,凝聚抗疫防疫的精神力量。

  可以想见,待春暖花开,疫情解除,发生在庚子年初春的这段难忘的经历,一定会成为所有曲艺人今后创作演出的重要题材内容之一。曲为时代,艺为人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有创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曲艺作品问世,也希望我们的曲艺作品中更多一些生命关怀和思辨力量。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