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鼠年喜乐(剪纸) 张标 右图:老鼠娶亲 清代 漳州颜锦华木版年画馆藏 选自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代表作·南方卷》
剪窗花、写春联、扎花灯、唱大戏……春节愈近,年味愈浓,各种传统民间民俗艺术不仅是每个新春佳节如期而至的气氛烘托和不可或缺的情绪装点,也是传统中国年根深蒂固的文化标识和中华儿女精神凝聚的情感寄托,更是中国传统艺术渗透和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
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活动。戏曲、曲艺、音乐、书法、绘画乃至建筑、剪纸、服饰等等中国传统艺术是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样态与精神追求的典范形式,是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相遇的记忆,可以看得见的乡愁,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深刻的中华智慧,生动体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今天,孕育传统艺术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正如马克思谈及古希腊艺术时说的一样,中国传统艺术依然给我们以无比的艺术享受,甚至“还是一种规范和不可企及的范本” 。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自觉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对于我们创造、共享美好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助益与启示。
传统艺术直接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意味着人们对全部物质文化生活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日益不再关心精神产品的有无问题,而是关心优劣、精粗的问题,本质上是需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品位、格调高雅的精神文化食粮。传统艺术经过一代代艺术大师、能工巧匠与人民大众的双向互动,接续努力,千锤百炼、反复打磨、精雕细刻。时间是最好的筛选机,历史是最好的提纯剂,百姓是最好的裁判官。大浪淘沙,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是民族记忆的化石、历史文化的遗产、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的精品力作、艺术瑰宝。这是那些现代速成的快餐文化、流行文化所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跨越时代的恒久魅力,正在也必将成为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人们所亟需的。
传统艺术有助于舒缓人们的生存焦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相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学业、事业、情感甚至是更好的衣食住行用条件而倍感压力,普遍存在所谓的生存焦虑。在一定意义上,当代的人们就是基于一种生存焦虑而强烈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种种“压力山大”的生存焦虑,总体上是由于超高速的现代化发展造成的。这种超高速使得我们生活密度大大增大、节奏大大加快,“忙”和“赶”成为日常状态。我们不能改变时代,但可以调整自己。节奏上“慢下来” 、心态上“宽起来” ,是疗愈当前生存焦虑的重要方法。传统艺术是前现代社会—— “从前慢”的产物,在一些年轻人看来,传统艺术的节奏太慢,欣赏起来不过瘾。殊不知,正是这种贴近生命本然节奏、通达自在的唯美之舞、天籁之音、神乎其技,才是生活的理想模样。哪怕只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远离喧嚣、焦灼,走进淳朴、浪漫、多彩、自在的传统艺术世界,静下心来、多点耐心,就能品味出美好生活的滋味。
传统艺术的熏陶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得到满足,也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提升。人们内心需要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安顿,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需要得到提高,这些都是人们真正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传统艺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说书讲古劝人方” ,特别是传统戏曲、评书等传统艺术自觉担当礼乐治国、高台教化的功能。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无不在传统艺术中得以感性、生动地展现,家国天下的情怀、惩恶扬善的道德、反求诸己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通过传统艺术这一可亲可爱的方式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寻常百姓。更为重要的是,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不同于动物,人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才能真正创造美好生活。虽然世界并不缺乏美,但并非人人都懂得美,而传统艺术的滋养正是重要的美育方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让我们拥有了美感,懂得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
传统艺术启示我们近情地享受生命。人们今天的生活是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化本质是理性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变得不那么近人情、不那么可爱的“祛魅”过程。这种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归根结底导源于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与之相异,中国传统上重理更重情,或者说其理本就是情理,梁漱溟、钱穆等许多文化大师都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李泽厚更是认为中华文化是情本体的文化,而林语堂则将这种承认人之常情的中庸之道称为“近情” 。这一特质在传统艺术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艺术就是情感艺术,以情为纽带和动力,将人生悲欢离合、社会冲突发展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马克思语) 。中国人最懂得这种自我享受,中国传统艺术本质上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近情享受。这启示着今天的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情感的“加魅” ,更不排除对生命的享受,抑或美好生活首先就意味着生命的礼赞,是对生命的近情享受,而欣赏、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本身就是近情地享受生命、享受美好生活的体现。
传统艺术标识着美好生活的中国样式。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但不同民族、国家所理解的美好生活内涵和实现途径是有差异的,今天中国人所理解的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的美好生活,或者说是美好生活的中国样式,接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的光荣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的确,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冲突加剧、文化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一些独特的精神特征正面临丧失的危险。越是民族的反而越是世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特质和独特精神的感性呈现,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具有跨越空间、国度的超凡魅力。如果标识着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境界的传统艺术我们自己不加珍惜,甚至弄丢了,那么我们在伦理、文化上就成了“不肖子孙” 。弄不清“我是谁” ,就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总之,在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今天,我们应该倍加珍视自己的传统艺术,以温情和敬意走近传统艺术,学会欣赏,自觉传承。以中国传统艺术滋养生活,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