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文明的有益追溯和艺术重塑
——读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
栏目:视线
作者:凌之鹤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阅读《蚂蚁搬家要落雨》时,我那十几年遥远的乡村生活情景便不绝如画历历浮于眼前,其中关于童年、古井、学堂、田野的描写,关于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包括邻里乡亲的生存景况和人生命运,大都与我从前的记忆和今日的见证惊人地相似。鉴于此,我颇愿将这部立意关切后现代语境下乡土人生际遇的非虚构作品,视为我们这个时代别有情怀和抱负的乡村精神回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碎片化时代,记忆俨然一笔珍贵的财富。作者凌仕江在其人生成长的历程中,在多次回乡省亲的过程中,以忧伤而多情的眼神一遍又一遍探寻失落的家园,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执著地打捞村居记忆。他始终忠诚于自己童年的黑白记忆,尽可能准确地还原曲折坎坷的心路历程。</p>
<p>  《蚂蚁搬家要落雨》既是凌仕江对故乡的温情回眸与诗意想象,也是他对生命起点的反复确认与自我省思。他以清峻孤高的语调将沉寂的乡村再次唤醒,用闪光的激情将乡下“鲜得冒烟的故事”再次点燃。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凌仕江以《老屋》 《嫁妆》 《江湖》 《麦田》 《陪伴》为主题精心同构的五组系列散文,情感激越却冷静克制如暗流涌动,意境开阔但细节分明似针芒闪烁,仿佛一曲苍凉雄浑、深沉幽怨的现代乡村交响乐,其间氤氲着古今同唱的悲悯和千载共吟的忧郁气息,譬如箫声笛韵里的朗月秋水,又似琴音筝鸣里的孤鹤横江惊涛卷雪……一册乡村奔来眼前,读之使人悲欣交集,恨不能在蛙声稻花香里星夜摸黑回家,哪怕他道阻且远!</p>
<p>  凌仕江的散文底色总体上是忧郁的。他以敬畏、尊重、发见、批判农村现实的理性审美和卓越的技艺,通过对故乡人情风物的真诚追忆(还原而非制造回忆)和怀念,最终以诚实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出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故乡,既是对历史乡土文明的有益追溯和回忆,也是对现代乡土文化的艺术想象或重塑。这系列笔法稳健随意尽兴的性情美文,其文脉宛如月光下澄澈清幽静静流淌的小溪,它源自故乡地脉深处,一直滋润着他的心灵,像村里那口寂寞的老井,“即使一时沉默,也要永久清亮” 。现在,这曾经洗礼过他浑浊血脉的清澈小溪,又从他心灵的深处通过澄静婉转温润如泪的文字长河,试图流回故乡去灌溉那一方日渐枯竭的净土, “三千次想起丘陵,三千尺热泪长流” 。</p>
<p>  所谓户籍入城易,而身心落地难。文化学者们早就断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是中国农耕社会的衰落时期,最后一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早已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何谓故乡,她的源头何在?何谓农民,如何理解农民的人生意义?何谓亲戚,怎样解决藏匿于亲情之间的难题?这不仅仅是凌仕江个人的困惑。莫言在《红高粱》里称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神圣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似乎还可以加上一句——最讲感情也最势利的地方;这个“高密东北乡”实际上就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故乡。那个让我们终生牵肠挂肚的故乡,除了地理意义上的名称和村庄所在,她与我们的血脉精神关系究竟该如何界定?面对故乡譬如面对威严的长辈,我们固然心有敬重却总是找不到适当的交流方式,滔滔汩汩的满腹心事,到了舌尖上却化为口腔溃疡似的伤痕,往往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我们曾经试图厘清故乡悠久的历史,然而,父辈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总是语焉不详,残碑断碣上漫漶难辨的繁体字已无法勾画出清晰的线索。我们实在无法说清三代以上的历史。正如凌仕江喟叹:惭愧啊,那个我们为之疼痛为之荣耀的故乡,表面上如此熟悉,事实上却又那样陌生!而凌仕江现在呈现给我们的“纸上的故乡” ,他文字里那些鲜活的故乡人事,显然还具有“乡村志”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他关于川南丘陵地区那个时代的乡村人事记录,完全可以当作田野考察的珍贵史料来研究;他对农村贫瘠的精神生活表示忧虑和同情,对众多男女“光棍”或懒汉的人生命运看似刻薄的揭示之外更多却是无边的悲悯与哀怜,是对“活着并痛苦着”的一代乡下亲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义愤和无奈。</p>
<p>  凌仕江说, “我的愿望是能把‘蚂蚁搬家要落雨’的句子延伸出一篇美文,这种决心有种巨大的力量拯救我的记忆” 。现在看来,他实现了夙愿,他不是写出一篇而是写出了一部温暖动人的作品,而且,他写出的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他再三回眸的那个被反复传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家乡,是我们所有农村人的故乡,因此,他写下的这些泥土芬芳的文章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田园挽歌,还是一部农耕文明向现代社会跨越嬗变的“乡村印象” 。落拓江湖载酒行,浪迹天涯唯忆君。在只身打拼和奔波之余,思念故人,怀念发小,是我们补偿和慰藉亲情与友谊的唯一方式。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的当代乡村生活,远比从前要丰富、复杂得多。如何在物质和精神的废墟上重建现代化的乡村生活,仍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倘若愿意继续书写乡村史诗,我建议凌仕江不妨另起一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宏观政策激荡之下的当代乡村社会和新型农民进行诗意考察,或许会有新的文学发现。凌仕江对打鱼雀(翠鸟)的捕鱼神技,特别是其待时而出的沉着耐心极为赞赏。凝心聚力,蓄势而发—— “继续培育和发现目标” ,像翠鸟打鱼那样以“十拿九稳超灵性发挥的精湛技术”来写作,是我对他今后创作的期望与祝愿。</p>
<p>  凌仕江其实早已发现, “一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分别” 。或许, 《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四句诗,最能反映这个昔日戍边归来者的心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然而,我想说的是,凌仕江纵有为乡村精神回溯的妙术,但华丽唯美的“纸上的故乡”毕竟无法承载今日的小康生活;何况,归来已不再年少,面对急剧转型的乡土社会和缓慢蝶变的当代农民,与其陶醉沉湎于那种“体温和颜色”都已变异的乡愁,倒不如像兴建“花隐谷”那样,重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理想的心灵故乡。</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