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代民众风俗生活史的再现
——评陶立璠《中国风俗发展简史》
栏目:品味
作者: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时代的风俗之中,风俗首先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文化现象,但强调它的“现在性”时,也不能和传统脱节。陶立璠教授的《中国风俗发展简史》就是这样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风俗溯源之作。作者经过二十余年辛勤耕耘,以时间为序、以简史的方式书写,通过对我国数千年风俗史的梳理,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风俗产生的时代人文特色和风俗文化形成发展的背景。

  本书按照传统的历史分期,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史前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的风俗做了一个历史的梳理,通过大量图片和古代文献资料,再现了历代民众的风俗生活史,使读者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风俗景观。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风俗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从这部风俗简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居住、饮食、服饰的习俗如何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婚丧嫁娶等仪礼规范如何让人得体地应对人生,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中人们又是如何规划时间、振作精神……所有的风俗经过漫长的时空演变,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模样。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梳理以及对风俗、民俗等概念的辨析,陶立璠认为,风俗是普遍的、长期流传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以往的人类学、民俗学研究,将社会人群划分为上位阶层(精英阶层)与下位阶层(普通民众) 。这两个阶层的人创造的文化被称为上位文化和下位文化,就是平常所说的‘精英文化’‘雅文化’和‘民俗文化’‘俗文化’ 。且认为民俗学专门研究下位阶层创造的文化。 ”本书中所指的风俗则包括了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凡是流行区域广、沿革既久、代代相传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文化,无论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风俗” 。

  风俗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正如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所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 ”一个时代风俗文化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可分离。最典型的比如节日文化,今天,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现状的形成,就和国家的节日制度密不可分,其他风俗的形成莫不如此。自古以来,一个时代的风俗得以形成,固然萌芽于民间生活,民间的约定俗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风俗必须经过官方认可、提倡乃至制定为仪礼、制度,才能在全社会推行,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风俗。

  因此,在分章叙述各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时,作者专门设置了该时期的“风俗文化概述” ,介绍时代背景,并兼及典章制度、政策法令等,使之统摄这一时期的风俗发展。在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日、信仰等具体民俗事象的叙述中,特别联系了当时的典章制度、政策法令进行考察,比如:生产风俗的形成,和田亩制度、水利设施兴建、农业技术改进等紧密相关,服饰、仪礼、信仰等非物质层面风俗的形成更是受到了当时国家制度的影响,在朝代剧烈更迭时期尤其明显。

  历史溯源离不开对古代文献资料的利用。我国是文献大国,各时期留下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大量的民俗资料。本书所采用的文献,有史书、政书、地理书、类书、笔记等,为这种历史溯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以耐心的寻索和小心的印证,勾画出数千年的风俗发展脉络。抚今追昔,它让我们明白自身所遵循的风俗规则其来有自,那些古已有之的风俗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形态。同时,这种历史叙述也就隐含了另一种意味:我们身在历史河流之中,风俗的发展并不会在今天停滞,传统与当下、官方与民间的合力还将使它继续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