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创刊于1979年10月,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颇广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单期发行量曾突破65万份,获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日前,由《青春》杂志社主办的《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暨青春文学创作论坛在南京举行。
多年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青春》有着一份真挚的感情:“我成为《青春》杂志社的读者是在1983年、 1984年间,当时的我只有十四五岁。非常巧,在邮局买到《青春》杂志,一读便大惊失色。我此前读的都是《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觉得文学就是那些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读了《青春》后,突然发现当代作家能写当代人的事,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在天山脚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因为《青春》在我心里生根,令我一下子就萌发了写作的愿望。后来我被保送到武汉大学, 1988年进校,1989年写了一年,第一篇就发表在了1990年的《青春》杂志上,那一年我21岁。作为《青春》的读者,作为《青春》的作者,我跟《青春》的关系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坦言, 《青春》对她的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38年前,我的短篇小说《上弦月》发表在《青春》 1981年第二期,那是我的第二个短篇小说,当时《青春》创办不到一年半,但是影响已非常大,但凡爱好文学的年轻人都知道《青春》 ,所以我当时给《青春》投稿,心中完全没有数。非常幸运,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这对我鼓励非常大,也是非常幸运的事,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的推动作用非常大。 ”
《青春》杂志不仅对于作家、读者的个人成长起到推动作用,也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地标。作家赵本夫表示,一个地方称为文化城市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积累、文化储备,文学、影视、话剧、摄影、书法、美术等等,但是对于文化的创新和进步,文学是母体,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所以《青春》对南京这个城市的文化尤为重要。
活动现场,曾在《青春》工作过4年的作家周梅森表示,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轻人的杂志,年轻人的文学:“ 《青春》就是我的大学,《青春》40年,也是我的文学40年。 ”他指出,创刊之初,正是文学火热的年代, 《青春》更是众多文学青年向往的刊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纸质传媒面临着困顿,传统文学期刊也因此日渐小众。在后来的十几年中, 《青春》也曾一度迷茫、困顿,但非常欣喜的是,今天,当新一代年轻的编辑走上岗位,让人看到了《青春》近年的变化,又找到了当年那份文学的激情,在新编辑身上看到了老一代编辑对文学的忠诚。“我相信有新一代编辑们的不懈努力, 《青春》必将永葆青春。 ”
在《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上,作为活动的高潮部分,邱华栋、范小青、纪增龙、项晓宁、王彬彬五位嘉宾共同启动了第六届“青春文学奖” 。1980年至1984年, 《青春》共举办五届“青春文学奖” ,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知名作家都是获奖作者。据了解,恢复后的第六届“青春文学奖” ,有了全新定位,即奖项以“发掘写作天才,培养文坛巨匠”为目标,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大学生华语写作类文学奖。《青春》杂志社希望新的奖项在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更能成为青春经典写作的策源地,成为了解和研究青春文学写作的编年史。奖项将设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各5名。 《青春》主编李樯表示,特别期待未来能通过评奖发掘出更多真正有创作天分的年轻作者,把这个奖项打造成为“青春版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