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论剑,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二○一九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职业拉弦组总决赛观察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职业拉弦组总决赛日前在央视播出。此前,经过5个月的激烈角逐,成年拉弦乐组的包·额尔毕力格、高白、刘宇、裴若雯、王啸和少年拉弦乐组的毕友恒、陈依妙、黄雨珊、王德烨、林熙尧进入总决赛。最终,刘宇成为本次大赛成年拉弦乐组的冠军,少年拉弦乐组的冠军则被琴坛新秀陈依妙夺得。
豪华阵容,
虚拟技术增亮点
本次大赛面向全球国乐人才发出邀请,过五关斩六将冲进决赛的选手之实力自是不容小觑,评委阵容也进行了全面升级。51人大型评审团由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音乐理论家等组成,老中青齐聚一堂。与此同时,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等10支国家级优秀院团领导亲临总决赛现场,共同见证国乐新星的冉冉升起。总决赛的所有曲目均由大赛组委会指定,且由中国爱乐乐团协奏。
总决赛别开生面地设置了虚拟演播室“音乐博物馆” ,选手在参赛曲目展示后步入“音乐博物馆” ,随机抽取文化知识题目作答。在舞台现场,虚拟技术打破时空束缚,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名都名城顷刻便至,选手藉此置身各个虚拟场景,身临其境地回答相关的文化知识,这一环节也成为现场的一大亮点。
琴逢对手,
文化考核成关键
本次大赛秉承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国器乐知识,推出新人新作”的理念,添设文化考试环节。进入总决赛的选手都是百里挑一, 0 . 5分的文化考核自然就成了判别胜负的关键。少年组的选手王德烨两道文化考核题都没有答对,失分严重。之前他与同组第一名的陈依妙有微弱差距,但错失0 . 5分使他连竞争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机会也没有了。
当然,每位选手回答随机抽选的题目,题目不同、难易程度不一,这样的考核是否可以保证公平公正?而且,区区两道题目似乎还不足以充分全面考察选手的文化素养。虽然文化素养对于演奏的助益业界早已达成共识,大赛此举亦深得人心,但是仍有一点存疑:成年组的包·额尔毕力格为马头琴专业,裴若雯为板胡专业,少年组的王德烨也是板胡专业,其余选手皆为二胡专业,马头琴、板胡、二胡这3件乐器的形态、演奏技巧、选手参赛曲目皆大不相同,他们比较的基础在哪里?这样的同台竞技是否也可以保证公平公正?窃以为还值得商榷。
琴坛逐鹿,
取胜之道不只快
二胡的快速技巧虽然不是衡量个人水平或者在比赛中决定选手胜负的唯一标准,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快速技巧是二胡演奏技巧的一个重要维度。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钢琴演奏家李斯特等,他们都擅长以快速技巧吸引观众。故有志于二胡演奏的人也应该自觉掌握和不断提升自己的快速技巧,但需言明的是掌握快速技巧不是唯快至上,不应忽略音乐文本结构的要求和内涵的表达盲目崇“快” 。拉得快不等于拉得美,机械的炫技不等于技术水平高。
“慢加快”是这次大赛所有选手的选曲模式。所谓“慢加快”就是拉一段慢板旋律再拉一段快板。由于每位参赛选手的赛时有限,每首曲目几乎都被拦腰折断只留头尾。如何把握一首乐曲曲式和情感上的结构脉络,如何准确表达和衔接各部分情感,何尝不是对选手音乐水平的一种考验?故而节选终究不妥,就好像说了半截子话突然扯到别的上,而且无论多么高明的节选归根结底还是破坏了一首乐曲结构的完整性。技巧展示环节选手们更是唯恐不快。 《野蜂飞舞》 《卡门》 《第一二胡狂想曲》 (节选)等曲目大受欢迎,相比之下,风格性乐曲和传统乐曲便大受冷落。快速技巧固然可以令人为之倾倒,但人人如此总归会让评委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不如那些选择传统和风格性乐曲的选手容易得分。
琴路漫漫,
继承创新两不误
青年演奏家在演奏炫技性乐曲时往往不费吹灰之力,一遇到传统性的、地方性风格的乐曲就不那么让人满意了。“有技术没艺术”被批评者不厌其烦地反复言说,然而这个老生常谈的话语也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事实。二胡艺术方兴未艾,青年学习者努力提升演奏技巧的同时,切莫顾此失彼,传统音乐修养不可或缺。快速换把、快速换弦、大击弓各种技法花样翻新的同时,演奏传统乐曲的技法也要兼顾。
美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表达美和理解美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获得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如果知识的传承过程被中断或者异化,必将带来美的嬗变或者湮灭。二胡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传统乐曲深入学习,技巧就不够全面,表现力自然狭窄,甚至一碰到传统曲目就拉得僵硬,缺乏生气和韵味。在二胡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保证自己要具备扎实的传统音乐功底,在训练学生时要有全面意识,如果不教给学生传统技巧,其以后也没有通过别的渠道全面掌握,那么无论他有多少年的舞台经验,始终是一个技巧单一的二胡工匠而已。传统是一条河流,上游是过去,下游就是当下和未来。琴路漫漫,只有继承和创新两不误,才能为二胡发展铺就一条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