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华教授的《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在此前,他已陆续出版了《影视文化传播》 《电视创意与实践教程》 《多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 《网络时代电视剧产业研究》 《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兼论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等著作。这些书中的一些观念和思考是互相贯穿和呼应的,尤其是关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纳入到影视艺术中的问题,而《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正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关系思考的集大成者。
《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出自于张智华早期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繁复和问题的复杂,同时不断将现代社会的新现象、新内容纳入到研究中,作者的写作持续了十几年时间,期间数次调整,增补材料,最终该书才与读者见面。因此,书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材料,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逐步思考,还可以看到作者将最新的内容,如新媒体、网络电影、网络剧等纳入到了研究中。书中内容详实,材料丰富,视野开阔,结构层层递进,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史料,着实可以看出是长期研究得到的成果。
该书共有九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讨论了宋代笔记小说中的文士形象、海商形象、商人形象、精灵形象、妇女形象;第五章到第七章讨论了宋代笔记小说的结构艺术、虚实艺术、语言特征;最后两章讨论了宋代笔记小说对元明清戏剧小说的影响,如宋代笔记小说与“三言”“二拍”和“水浒传”戏曲小说及影视的关系;当然,书中也讨论了宋代笔记小说的成就与不足、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的关系等等。
该书的一大特点是将宋代笔记小说与影视创意挂钩起来。在书本开篇,作者就引入了IP和网络时代影视剧等以强调创意的重要性,指出“网络时代IP升级应该不断加强精品意识,积极追求品牌,不能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而笔记就“能为有关戏剧、电视、电影提供材料背景” 。作者为了展现出宋代笔记小说中丰富的角色和想象力,在该书前四章论述了典型的形象和背景故事。以第一章第一节“宋代笔记小说中的精灵形象”为例,书中不仅论述了狐狸精灵、老虎精灵、猿猴精灵,还详细阐述了较为特殊的植物精灵和工具精灵,并且展示了一些动人的故事,如孙光宪的《北梦琐言》 :荷花精灵变身美女,与苏生陷入爱河,荷花精灵重情重义,始终带着苏生赠与的礼物,而苏生一开始仰慕她的高雅气质,在得知她是荷花精灵后,便将其折断。 《北梦琐言》虽然故事并不复杂,但已经具有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特别是具有颇有特点的戏剧形象和比较深刻的社会思考。如若将这个故事的核心化作影视剧IP,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核,交由成熟的创作者进行改编,相信会形成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需要指出, 《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并不是对宋代笔记小说中的故事进行简单分析,形成一本“宋代笔记小说精选” ,而是进行了颇具价值的学术研究,比如第一章,作者通过对比明清之前的笔记小说和明清之后的笔记小说,论述了宋代笔记小说在创作精灵形象过程中产生的演变,并且以猿猴精灵、狐狸精灵等典型形象进行了举例论证。在第一章第四节,作者详细阐述了精灵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精灵形象的繁荣依靠中国精怪文化和佛道两教的繁荣。总之,这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能为影视创作带来启发。
该书另一特点是作者通过对宋代笔记小说创作的分析,来找寻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创作理论。首先,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对宋代笔记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如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概念:虚实,横切与直缀,韵味,和谐,乐感等等。作者指出中国影视创作对这些方法的传承,并且落脚于具体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例如第六章“宋代笔记小说的虚实艺术” ,作者运用了“虚实”来分析宋代笔记小说创作,将宋代笔记小说的虚实艺术分为了三类:梦境与现实、鬼域与人间、仙境与社会,分别运用典型作品进行了阐述,如文中分析了《夷坚志》和《聊斋志异》对于鬼域和仙境的描绘。随后,作者探讨了“虚实”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表现,指出在影视中,虚实的创作手法是通过虚化处理和静态处理来表现的,虚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书中用了大量例子来佐证影视作品中的虚实艺术:在谈到“虚”时,将虚化分为背景虚化、人物虚化和情节虚化,运用《小城之春》 《城南旧事》 《黄土地》等电影分别进行了讨论;而谈到静态处理时,作者又将静态处理分为静态声音处理和静态动作处理,又重点分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情城市》 《老井》等影片。通过这种方式,在第五章到第七章中,作者以宋代笔记小说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艺观念,来重新审视中国的戏剧影视艺术。这类研究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早年间,中国影视理论始终未能成为实践的良好先导,大多数是西方影视理论的翻译和介绍,本土化的影视理论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中国影视理论有了长足发展。该书作者明显不满足于中国影视理论的现状,也不满足于对中国特色的影视理论简单的形而上的讨论,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中国传统文艺创作中,来找到一脉相承的思想,从而找到中国影视理论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该书为国家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国家不久前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善于从中华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该书传达的核心思想与此相契合。的确,戏剧影视的发展不能只“昂首向前” ,还需要进一步稳固根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创作者也许能发掘更多有价值、有思想的故事与理念,发现恰当的方式方法,从而带着它们“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