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钥匙”解锁音乐文化发展难题
——以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
栏目:探索
作者:刘晓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些话语说在人民群众和艺术工作者的心坎上了,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山东艺术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想结合最近推出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 ,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什么成功

  《沂蒙山》是一台史诗般全景反映沂蒙抗战历史进程的歌剧,是一部对中国民族歌剧继承与创新的精品力作,这部歌剧在完美呈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同时,也实现了艺术的完美呈现。整个演出过程,全场观众和演员一起热泪盈眶,台上台下激情满怀。2月27日,我是与家人一起再次接受红色教育的。与首演一样,照样是一票难求,照样是全场唏嘘。谢幕时在场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哽咽着,久久不肯离去……

  《沂蒙山》的成功上演,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承“红色基因” ,才能撞击心灵、唤醒初心。

  《沂蒙山》主要创作人员曾11次深入沂蒙革命老区采风,探访抗战遗迹、回顾革命历史、体会真情实感、寻找创作灵感,从而确立了立足山东人民的革命实践,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创作导向,这是《沂蒙山》成功的根本原因。该剧艺术地还原历史、真情地讲述故事,使人们在欣赏演出、重温历史的同时,“红色基因”也潜移默化地渗入血脉、根植于心。

  第二、突出文化特色,抓住精神实质,才能引人入胜、形成共鸣。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山东老解放区和沂蒙山区的辉煌历史,为文艺研究、创作积淀了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临沂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山区的辉煌历史,为文艺创作积淀了宝贵的资源。 《沂蒙山》主创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根这片沃土,通过呈现沂蒙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来推进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心创作、倾情演出,才能激荡人心、滋养心灵。

  文艺工作者只有怀着对人民、对革命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崇敬之心,用心来创作,才能潇洒自如地运用创作手段,推出红色经典。 《沂蒙山》主创团队调用了一切能调动的传统及创新的艺术手段,倾心投入创作、倾情挥洒情感,汲取沂蒙山民歌中最有生命力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脉搏有机结合,以鲜明的地域音乐形象,将人们带入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沂蒙山区。心灵与艺术的结合带来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成功背后的遗憾

  《沂蒙山》是继《白毛女》 《洪湖赤卫队》 《江姐》之后,非常难得的一部精品力作,但遗憾的是,从目前看,不管是山东还是全国, 《沂蒙山》这样的文艺精品力作,实在是太少了。这种遗憾不可忽视。

  第一, 《沂蒙山》主创、主演团队包括主演基本上都来自山东之外。演职人员以山东歌舞剧院为班底,全剧演职人员共约300人,外请竟达200人,包括外请主要演员6人(不含山东省杂技团儿童演员2人) 、专家乐手20人。尽管外请与本地结合是时下通行的合作模式,但从《沂蒙山》演职人员选配比例的现实来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除北京、上海等城市外,各地仍然普遍存在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断层等问题,使得《沂蒙山》的排演不得不借用占比较大的外援。

  第二、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政策和投入不足,优秀人才的培养、汇聚缺乏后劲。一方面,从全国来看,艺术考生数量巨大,另一方面,全国专业艺术院校却为数不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十三个学科门类中,艺术学门类学位点建设滞后,绝大多数高校不具有博士招生资格,使得艺术学门类不能与其他学科门类比肩,成为文化艺术发展和汇聚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牵绊,同时也影响着高质量精品力作的产出。

  “破题”文化发展,促进精品不断涌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五大建设要协调发展。这其中,文化建设是起灵魂作用的,务必要抓紧抓好。

  第一,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创新理论的新内涵,用这把“金钥匙”来解决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持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使文化艺术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同国际地位相匹配,共同开创经济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二,国家要把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增设专业艺术院校,加大高水平、高层次艺术学位点建设,充分考虑艺术学科专业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给予政策和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推动文化艺术人才结构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使更多的艺术人才产出更多的文艺精品。

  第三,精品的产生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国家要加大政策激励与资金扶持,扶持高水平文艺创作。要高标准建设专业骨干艺术院团,推进文化艺术现代化,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以促进“精品”的不断涌现。

  希望文化精品的溢出效应得到有关方面的更多重视, 《沂蒙山》等经典剧目开展全国巡演获得更多支持,把文化精品奉献给人民,把源自人民的艺术创作回馈给人民,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更好的精神生活享受。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