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实践创新推进文艺理论创新
栏目:探索
作者:徐粤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时代文艺需要新时代文艺理论去认识、把握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南。

  建设理论体系,实质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在观念层面,理论的自我衍生和发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抽象思辨、逻辑推演、考据论证等方式。表现为理论抽象的学术活动,具有深刻、全面、系统,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特点,但有时可能会陷于脱离实际、自说自话玩概念游戏。另一条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反映、提炼和归纳,它与时代同行,紧密关注实践发展,回答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关切,推动时代发展,充满生机和动力,但有时容易短视片面。两种路径各有长短,统合互济是科学的治学方法。

  中国文艺理论资源具有多种构成和来源,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东西兼得。我们有作为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作为根脉基础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有作为重要影响的西方文艺理论,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有各自的范畴、概念、话语系统,各自有各自的研究重心、学理特色和学术品格,如何把它们整合、贯穿、打通,实现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飞跃,一直是晚清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夙愿。第一条路径的理论创新,即观念层面自我衍生发展,一直在探索,虽然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许多前辈大家作出过卓越贡献,但文艺理论体系建构远未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周扬、蔡仪、何其芳、杨晦、陈翔鹤等开启接续探索。1958年,周扬曾经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讲座,报告题目即为《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的构想和宏愿。周扬作为当时中国文艺主要直接领导者,他推动文艺理论界开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的探索,开设报纸专栏讨论,尝试编写大学教材,但从实践效果看并不理想,理论融合更多是停留在点缀式、互文式层面,没有达到整合贯通。其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用一种范畴、概念去表述另一种基本范畴、概念,比如,中国的道器、风骨,西方的崇高、荒诞,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典型等等。只要翻译就会失真,这几乎成为无法突破的瓶颈,也许是永不能抹平的墙缝,导致理论大厦的构筑一直无法完成。

  尽管在理论融合层面并不顺利,但与此同时,在文艺实践层面,革命文艺、传统文艺、西方文艺的融合发展并未有困顿停滞,在不同时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歌剧《白毛女》 、音乐《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改革开放时期影视艺术、造型艺术、舞台艺术、广场艺术等等,实践融合发展走在了理论融合创新的前面。这些以复合杂交面孔出现的作品,因时而起、应时而兴、顺时而变,呈现出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境界,触发感应人民大众的审美情感,满足现实的需要,受到广泛欢迎和喜爱,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经典。这些文艺创新,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文艺思想资源、理论资源、观念资源、方法资源、技巧资源,打破了类型化思维的藩篱,在体裁、题材、风格、手段、方法上放飞艺术想象,在造就优秀作品的同时,客观上实现了不同文艺类型的融合。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绝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自我运动,还应该是实践层面的现实推动。在观念路径屡屡碰壁无法突破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在实践路径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文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同时,我们的文艺理论评论应该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敞开怀抱,对如火如荼的文艺实践进行观照,在体察、扫描、透视、把脉、诊治中进行理论归纳和理论建构,充实和丰富我们文艺理论的时代内容,真正矗立起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大厦。

  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力。

  一是反映时代精神。文艺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一定是一个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必然会反映我们的时代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这种时代精神熔铸在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内,具有新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是我们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时代使命。

  二是把握审美风向。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社会,时间空间折叠压缩,审美形态也发生了跃迁,一些传统审美范畴和美学观念退隐,一些新的审美范畴和美学观念又兴起,我们的文艺理论体系必须要因应这种划时代的嬗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学说,进一步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坚守人类审美理想和审美初心,坚定文艺界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

  三是关注新文艺现象。高度关注信息科技对文艺创作、传播、鉴赏、消费、评论的深刻影响,研究人工智能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电子游戏艺术等等网络文艺、数字艺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研究新文艺业态、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提升对新文艺现象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思维能力,创新理论范式和理论模型,使之成为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四是聚焦代表性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一个文艺理论体系最终也要看其对作品的阐释力和解读力。文艺理论体系要有的放矢,这个“矢”就是作品。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文化意味、艺术价值进行理论分析、鉴赏批评,引导现实创作和社会审美,把理论建构落地、落实、落细、落小,使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立在坚实的文艺大地上。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