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需要理性控制
——读张庆和诗歌有感
栏目:品味
作者:乔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诗人张庆和的写作,自然、平和、理性,韵味十足。他的诗是很耐嚼的,像一枚衔在口中的橄榄,越嚼越有滋味儿。这与那些文本过于平面化、东拉西扯、信马由缰、任意拼贴,以及构思平庸、意象同质化作品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p>
<p>  风儿以温暖的手/轻抚云的秀发/云感动了/喜悦的泪滴滴答答/一场等待许久的雨/在希望的日子里飘洒/直惹得无数春光/一阵嘁嘁喳喳——</p>
<p>  是时候了/快醒醒吧/该发芽的发芽/想开花的开花/要追梦就甩开矫健的步伐</p>
<p>  于是/一粒种子又一粒种子/悄悄出发/一片叶子又一片叶子/一天天长大/一只蜜蜂又一只蜜蜂/忘记了回家( 《那一场雨》 )</p>
<p>  很平常的一场春雨,在张庆和的笔下,竟变得如此鲜活,生动,仿佛那双有了灵性的红舞鞋——作者把风、云、春光,连同“一粒种子又一粒种子,一片叶子又一片叶子,一只蜜蜂又一只蜜蜂”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生命,读者在读诗的同时,甚至能够感觉到那些生命的舞动。有意思的是,这些舞动,并非恣肆妄为,也不是自娱自乐,它们在作者为它们搭建的舞台上完成了规定动作。</p>
<p>  诗歌是通过意象传达思想的艺术,但什么是意象?用理论的语言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说白了,它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具有文学意味的具体的形象。也就是说,诗人所描摹的现实,并非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那个表象的现实,诗中的现实,应该源于斯且高于斯,是经过诗人心灵发酵过的现实。</p>
<p>  那么,这首诗的意象是什么?当然是春雨,是“一场等待许久的(春)雨”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风儿和云比作一对恋人——是风儿以温暖的手轻抚云的秀发,才催生了一场等待许久且在希望的日子里飘洒的雨。于是,在春光的一阵嘁嘁喳喳催促和叮嘱之后,便发生了一系列的有关种子,有关叶子和蜜蜂的“故事” 。读罢全诗不由得你不去感叹:诗作者是真正在用文学为我们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春天!</p>
<p>  再看另一首诗——</p>
<p>  夏天的日子爱耍脸子/出门带不带雨伞/人们很关心天气预报/满街的花裙子火辣辣地飘/暑假了/到处都是蝴蝶在飞/街头的风景涂抹了胭脂/人们不喜欢一种面孔/公共汽车还是太挤太热/天天都编织多幻的意象/啤酒沫无法溺死酷躁的傍晚/西瓜摊自然比烤肉串景气/雪白的苹果花已经凋谢了/人们在谈论满树果香( 《小城夏日》 )</p>
<p>  这首诗,作者一开始把力用在了写人上:满街的花裙子火辣辣地飘和到处都有蝴蝶在飞,显然说的都是人——这是诗人在给小城夏日涂抹的一层胭脂般绚丽的底色。紧接着,诗人迅速把目光投向了现实,投向了市井生活,于是编织出了一系列现实生活的蒙太奇:太挤太热的公共汽车;啤酒沫无法溺死的酷躁的傍晚;比烤肉串景气的西瓜摊……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把个小城夏日的真实和虚幻;沉郁和飘逸,诗化成了一幅幅美丽且有留白的图画,任人去涂抹,去完善。</p>
<p>  在我多年的阅读生活中,读过不少张庆和的诗,我感觉,他总是通过意象去完成自己的文本,而自己则很少站出来说话。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让作品发言。因此,他的诗没有任何教化的痕迹,更听不到因缺少诗意而不得不发出的大呼小叫。</p>
<p>  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诗歌需要激情,但是理性的控制有时则更为重要。</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