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青年影视演员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以来,带来的影响不只是严格的论文查重和高等院校的学术规范等问题,对于整个艺术教育来说,也不无值得反思之处。“真正要想在专业上进行深入研究、有所建树的话,首先要热爱、要有兴趣,同时还要甘于寂寞,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钻研。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缺乏兴趣、缺乏工匠精神,如果真正对艺术有兴趣、很热爱,一定会脚踏实地、深入地去调查研究、去探讨,那时,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会写出真正属于自己对艺术、对表演上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实践加理论研究之后的论文来。那时候,你让他抄,他都不会,会觉得对自己是一种侮辱。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王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兴趣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他没有兴趣,会用旁门左道,走捷径。当然,我觉得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有责任,我们从小在培养和引导孩子如何对艺术产生兴趣并真正爱上它的方面,做得还不够。 ”
作为国内著名艺术院校的表演系教师,王苏1986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任台词教师,先后担任十几个本科班的台词课教学工作,至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30多年来,她身处教学、科研、招生岗位的第一线,多年的经验让她觉得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根源抓起,“我觉得这是我们要探索的一个课题,即怎样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热爱艺术。 ”王苏说。
“现在每年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越来越多,但是招进来以后,我发现他们有的对艺术并不是很感兴趣,一些考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才报考艺术类院校,有的是家长为了圆自己的梦逼着孩子来学的,真正喜欢艺术的凤毛麟角。 ”王苏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现在有很多艺术考级制度趋于功利,有些媒体也夸大了搞艺术名利双收的可能性。因此,她说:“去掉名和利的话,就是说如果搞艺术不赚钱,也没有名,看看还有多少孩子愿意来报考艺术类院校? ”
诚然,上海戏剧学院1945年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其中不乏焦晃、祝希娟、潘虹、奚美娟、萨日娜等德艺双馨的影视表演艺术家。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内艺考招生持续火爆,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知名艺术类院校的表演系招生格外引人注目,“成绩不好,投机艺考” ,在很多人眼中,艺考俨然成为高考的一条捷径,甚至是通向名利的坦途,不可避免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王苏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这几点,然后才能思考怎么去培养有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能为社会作出表率,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孩子,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王苏表示,这也是她未来努力的方向。
“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幼教非常重视,这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王苏觉得,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 ,幼儿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因为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懂教育,还要懂养育,要懂幼儿心理学、情绪管理、营养学,以及琴、棋、书、画等,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水平,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能寻找到好的幼儿艺术教师特别难。比如京剧进课堂,讲京剧《三岔口》时,不仅要告诉孩子们美在哪里,还应该让他们把这个故事演一遍,演完以后再把京剧界老一辈艺术家如张春华等主演的《三岔口》片段放给他们看,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跟一般的讲解不一样了,就会觉得怎么打得这么精彩?怎么会这么美?就会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对艺术产生兴趣,长大以后从事表演艺术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片酬。 ”王苏表示。
“没有真正的热爱,没有真正尊重艺术是不行的。 ”在王苏看来,艺术教育中的考级制度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不能太功利化,“考级就意味着真的掌握这个知识,真的感兴趣了、真的懂了吗? ”王苏觉得在艺术考级之前,如何引导孩子们的兴趣,是现在要研究的问题,“这也涉及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