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龙云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我们相识既是文缘亦因乡情。2008年我作为部队作家,去广西采访抗击冰雪灾害的部队,他是那支英雄部队的师长。在那样非常艰辛又充满激情的军人征途中,他却能喜爱上苏东坡,研究起苏东坡,并在解甲后推出这样一部研究专著《烟雨任凭生——品读苏东坡》 ,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既敬佩又十分感兴趣的事情。
寻常的读者,知道盖龙云是军事指挥员的,恐怕不多。能做到他这样的位置,过人的勇略、优秀的品质,自然都要具备。而盖龙云这样一位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子弟,从士兵做起,在危险面前的智勇过人,处理问题的大气果断,待人的热情谦和,日常的勤勉清廉,不是我仅仅作为朋友称赞他,而确实有口碑。匆匆的军旅生涯中,盖龙云还像学生时代一个读书娃一样,嗜书如命,见到好书就读,而且是精研细读,只要条件允许,还要写下读书感悟和文章,只是从来不发表。对苏轼的挚爱和研究,就是他持续多年的一项必修课,这对他的军事征途不无裨益。
盖龙云于前言中则把东坡“为官”的特点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成事有余;二是仁爱恤民;三是注重调查;四是廉洁担当;五是忧国深切;六是寓庄于谐;七是愈挫愈奋。这个总结很有军事工作者干事情的细节精准特点,亦可以作为他本书写作的主要骨血脉络。
我们中国人称“专家” ,基本是教授或作专门研究的工作者。 “军事专家”也基本是军事院校的教授或专门作研究的工作者。但在俄美等老牌现代国家,却很重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特别是军事院校,担任教授的,必须是有实践经验的师长、军长一类。如按此标准,盖龙云也是有资格担当“专家”的。而本书的另一重要特色或价值,也在这里。如唐浩明先生所赞扬: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善于用今人熟悉的语境来解释历史,使得文句不仅畅达,更有趣味。如: “创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 (相当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他奉命起草敕书(类似于今天某位要人的悼词)……”“汝州是靠近‘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的中原经济发达地区,从黄州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调到这里来,就像今天从贵州把一个干部平职调到广东、浙江沿海发达地区,你能说这不是重视或是重用?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了‘最高领导层’对东坡看法的转变。 ”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常常会心一笑。它不是枯燥书斋里的学究考据,它浸透着实践者的人生阅识,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实干家的苏东坡世界。
东坡诗曰: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所说的这三个地点,都恰好是盖龙云军旅足迹最常走的地方。军事指挥员所能达到的奇难险境,寻常人很难达到。苏轼所遗留下的许多足迹,现代的专家们难以遍寻,而恰恰被盖龙云这位挚爱苏轼的军事专家轻松踏至了。你看,他是这样写东坡到惠州:“他发现这里到处飘着果香、花香、茶香,到了十一十二月,树木仍是绿油油的。 ” “亚热带地区的风光让苏东坡感觉到,岭南并不是不适宜人们生活的南蛮之地。这里的各种水果和植物让他觉得非常新奇兴奋……” “过了大庾岭,就是广东的南雄州(今广东南雄) ,之后经韶州(今广东韶关) 、英州、清远、番禺(今广东广州) ,他一路走走歇歇,在南雄州的龙泉寺,韶州的月华寺、南华寺,英州的碧落洞,清远的峡山寺、浈阳峡,番禺的白云山、蒲涧溪、滴水岩,博罗的罗浮山等地,他兴致很高,留下了若干题诗、题字。 ”
看盖龙云这些写照,哪是写游记,分明是标记兵要地志一般详尽。本书中考据到的苏轼生平足迹,盖龙云基本都亲自走到,有的地方还是反复走到,写过若干非常优美耐读的笔记,有时还做成光碟,分送友人欣赏。他经常是一路读,一路记,书中的深刻体察、景观记载、传说细节、直到存世的唯一苏轼砚台等等奇缘佳遇,也许会为专家们提供许多极有价值的考据线索。即使普通的苏轼粉,也会从本书中查疑释惑。
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也为本书撰文推荐:“盖龙云先生多年倾心阅读、研究苏东坡,积累有年,颇有创获。他的大著《烟雨任凭生——品读苏东坡》 ,有对东坡诗文的独特解读、也有对东坡人生的独到感悟,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似乎有一种盛世韬略的感觉,军事家不研究军事的背后,是否蕴含着什么玄机?其实非也,盖龙云关于边境自卫防御作战对现实军队建设启发的论文与讲稿,从战争的特性,到战争背景、过程、意义,都有很系统的总结研究,战争中一些他人的、特别是自己的经验教训、经历,非常宝贵。对于战争的教训、军人的品格、品质等问题,讲得更深刻,不是理论研究能够总结出来的。他受邀在军事院校及有关指挥机构的讲座皆有反响。平日博览群书的笔记,已可以出若干本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大部头。先出一本品苏轼,实在因为对苏轼太挚爱了。
盖龙云在追寻一种魅力——苏轼这位“对中国人影响很大、最不能忘却的魅力人物”之从政魅力,这应当是中国的品牌遗产,是用过人的智慧、文采和完美的道德节操载入人类文明编年史的。与苏轼同时划过星空的那一代魅力巨星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秦观、米芾……他们已然陨落了吗?非也,他们的魅力仍然在我们的民族复兴现实中卓然延续着,否则就不会有这部让人激动的绝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