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武旦表演艺术家宋德珠先生百岁冥寿的年份。宋先生是京剧史中武旦行划时代的里程碑式人物。作为京剧后学,谨以虔诚的敬意,表示深切地缅怀。
德珠先生是京剧四小名旦之一、武旦行第一位挂头牌挑大梁的好角儿,是文武昆乱不挡的武旦全才,也是超前启后、艺居高峰的大家,功绩卓著的戏曲传承者、教育家。10年前,先生90冥寿时,曾出版过《宋德珠舞台艺术》一书,众多剧坛名家、曲家如翁偶虹、吴晓铃、吴小如、阿甲、刘乃崇、谷建东、六乙和李洪春、王金璐等诸位已作过精辟、全面的权威性评价,今天我这里不再赘述,只想从另一方面谈点拙见,请教方家:
明人潘之恒在《鸾啸小品》中说:一个全面发展的演员,必须具备“才” “慧” “致”三项基本素质。“才”即才情,包括容貌扮相、身材、嗓音、气质、举止等方面,即平常说的天赋条件,作为旦行也就是妩媚柔婉、手脚纤巧、外观亮丽,给人以美感;“慧”即聪慧,悟性领会能力强,一点就透;“致”即风致,富有表现力,到了台上有不甘人后的竞技动力。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潘之恒说“有才而无慧,其才不灵;有慧而无致,其慧不颖” ,也就是说,有慧而无致,不能得以表现,犹如“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 。随后他又说: “才、慧、致”都有了,还须具备“有节有度”之功,即能节制、有度,有分寸感。萧长华就告诫丑行演员在舞台上要做到“松、活、节、恰、准”五点。“节”即忌温忌火,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准确地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其实各个行当都该如此。我认为,宋德珠先生不仅具备了“才、慧、致”三点,在台上也掌控了“节”“度”的要领。诸家都评价宋派表演具有的稳、快、媚、脆、刚、飘、帅、锐的风格。这些形容字眼的掌控功力不是容易的。我们看戏时,往往见有些没有火候的表演者,尤其是演武戏的,听到台下有热烈的掌声后,很容易铆上而失控,出现负面情况,一出《艳阳楼》能演成“高登卖艺” 。而宋德珠先生在台上,却从来是从从容容,于敏捷中透着轻松,惊险中显出稳当,寓美于武,武而不躁,以美为纲,保持整体之美,做到稳而不温,快而不乱,媚而不厌,脆而不过,锐而不野,刚而不硬,飘而不贼,帅而不拗,表演中借鉴了钱(全福)派的《芦花荡》 、范(宝亭)派的《通天犀》而不着痕迹,借而不显,化为本体。守格能破格,破格不离格。坚守本体,绝无“贴片子武行”的弊病。他在创新中的“破格不离格”与梅兰芳大师的“移步不换形” 、奚(啸伯)腔的“错骨不离骨”之说似同出一辙,形成了宋派表演艺术的独具一格。
我当过不少赛事的评委,武旦选手中常以《扈家庄》一剧参赛,由于教师的不同,对宋派表演风格领悟不准,而不见真谛,仅从表面模仿而已,这是应将戒忌的。这种情况曾与现在的宋派艺术掌门人丹菊谈过,她也有同感。
所幸丹菊亲自执教,悉心传承,期待宋派武旦表演艺术能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最后,引翁(偶虹)老喜宋派两代之有成,慰德珠先生欣得琼芽之继的七绝一首:
陶令未荒三径绿,
菊丛喜见一枝丹。
差堪告慰于泉下,
子母珠光已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