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成就回眸
栏目: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作者:何玉人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世纪八十年代伊始,我们走进了一个历史新时期,雨雪初霁、百废待兴。此后这四十年,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从传统走向当代的发展时期。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以贴近时代,拥抱生活,反映当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存况味,为中国戏曲从传统走向现代,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故事内容,同时,也为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之旅。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记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跃动的中国热土上人们的悲欢喜乐,是当代人的生命之歌,创业之歌,开拓进取之歌。

  走进恢复和振兴戏剧艺术的新时期

  现实题材作品,用生动的戏曲艺术形式、鲜明的主题意蕴和对极“左”路线的批判,参与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这是现实题材戏曲进入新时期后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在传统戏曲恢复上演的同时,现实题材以诸多作品集体亮相的阵容出现在各地的舞台上,形成这个时期戏曲演出的主力阵营。

  1980年前后,京剧小戏《一包蜜》最先以喜剧的形式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它以辛辣的喜剧手法讽刺了拉关系、走后门、凡事不择手段做交易等歪风邪气,在观众的笑声中对社会的不良倾向做了揭露和批判,涉及了一些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这种表现形式很快成为戏曲创作重要的表现手法,如花鼓戏《牛多喜坐轿》对“唯成分论”“路线对了头产一粒谷也是胜利”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莱芜梆子《红柳绿柳》对“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一刀切”的做法给予了讽刺和揭露。花鼓戏《八品官》 《六斤县长》是最先出现的扶贫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图解生活,没有说教,而是在风趣、幽默、诙谐的戏剧情境中抨击了极“左”路线带给人们的伤害,塑造了一心为贫困户解决问题的党的基层干部形象。莆仙戏《鸭子丑小传》塑造了一个助人为乐、机智、憨厚的小人物,剖析了农村残存的落后思想。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写出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们的善良、道德和美好情感仍然存在。花鼓戏《镇长吃的农村粮》 、阿宫腔《三姑娘》 、汉剧《马大怪传奇》 、吕剧《魂归故里》等,都是以喜剧的形式出现的作品,或讽刺或夸张或含蓄幽默,它们绝不是艺术上的巧合,而是走进新时期的人们,为了“能够愉快地与自己的过去诀别” ,为了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而在艺术上做出的选择和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新生活扑面而来,新的观念、新的生存方式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社会生活发生了急遽的变化。现实题材作品敏锐地捕捉这一时期的生活内容,在很短的时间里创作出了多部内容真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反映社会变革的作品。如评剧《风流寡妇》塑造了一个具有变革精神、追求幸福和梦想的崭新妇女形象。宜春采茶戏《木乡长》塑造了一个敢于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川剧《山杠爷》揭示了千百年来中国广大农村从乡绅管理、人治为本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全新的法治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阵痛。豫剧《儿子老子和弦子》以轻喜剧揭示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和对精神、对物质需求的不同价值观。正是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表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赋予剧作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表现了山区社会在改革的大潮中的躁动和嬗变,重大的主题意蕴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形式,让我们看到了远离城市的山乡在改革开放潮流中跃动的景象。

  表现多元多彩的新时代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生活发生了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现实不仅呈现出多元多彩的生动局面,还出现了许多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沸腾的当代生活对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戏曲创作表现现实、表现当下,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现实题材戏曲作品如何继承传统,寻求创新发展的途径。

  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涉及改革开放新时代整个历史过程的多个方面。农村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广大农民,他们的生活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淮剧《丹凤湖畔》 《鸡毛蒜皮》《十品村官》 ,花鼓戏《十二月等郎》 ,花灯戏《梭罗寨》 ,豫剧《香魂女》 《丑嫂》 ,沪剧《挑山女人》 ,二人台《花落花开》 ,汉剧《马大怪传奇》等作品,是新时代农村生活一幅幅韵致独具的风情画,是历史进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命史,也是新时代农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人生况味真实而细致的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农村基层建设问题、留守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生态保护问题,以及农村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心灵史和生存方式的变迁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对农业体制的改革, 2006年1月,国家停止了对农业税的征收,这项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对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的重大变革,这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深入进行。《马本仓当“官”记》以敏锐的政治判断和评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作为解决全剧矛盾纠葛的处理手法,它化解了“交皇粮”中人们艰难的处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的现实变革为剧作提供了活水源头,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故事,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感和深长的意味,剧中的人物马本仓成为新时代生活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现实题材戏曲与新时期城市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紧密联系。眉户剧《迟开的玫瑰》通过城市青年乔雪梅赡养父亲、抚育弟妹,奉献青春的故事,对自我与家庭、理想与责任、奉献与索取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眉户剧《大树西迁》描写上海交大青年知识分子为适应新中国科学和工业建设需要的奋斗历程,演绎了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感嬗变、心路历程,以及热血担当的精神和忠诚的报国情怀。秦腔《西京故事》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艰难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等,以小故事折射出社会的大问题。这些作品以强烈的现实意义、突出的时代精神、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到观众的好评。

  广阔的现实生活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根据毛泽东同志一位亲戚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湖南花鼓戏《老表轶事》 ,描写乡村教师的使命感和母爱情怀的越剧《巧凤》 ,写年轻人警校毕业来到乡里当警察,坚持原则热心为群众办案的花鼓戏《乡里警察》 ,写青年工人的评剧《黑头与四大名旦》 ,写知识分子也有评职称分房子等诸多现实问题却仍然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京剧《高高的炼塔》 ,讲支援新疆建设的女兵们与当地建设兵团一起为新疆的建设贡献力量,并从中获得亲情、爱情的吕剧《补天》等,这些剧目反映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嬗变。

  在现实题材戏曲舞台创作中,少数民族戏剧也没有缺位,以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代人的艺术视角,表现在伟大改革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生活。蒙古剧《驼乡新传》以吉胡楞和葛根萨日两个年轻人与他们的“大眼”棕驼一同成长的过程贯穿整个戏剧,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与驼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艺术地再现了人、驼和大自然共同演绎的大爱。蒙古剧《神舟阿木古郎》以神舟飞船返回舱着陆于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为故事背景,表现了草原人民为飞船降落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歌颂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与草原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少数民族戏剧除内容反映现实生活外,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如藏剧《金色的黎明》 ,这是青海省第一部反映藏族人民现实生活和改革开放给牧区带来巨大变化的现代藏戏。傣族章哈戏《西双版纳的黎明》撷取召存信引领解放军渡澜沧江,率领众头人树立民族团结誓词碑、解放西双版纳等历史事件,以傣族章哈为旁白,吸收融合了歌舞、戏曲等形式,呼唤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学习召存信心向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永远做民族团结的时代楷模。

  以戏曲的美学特征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真人真事是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伟大的社会变革向戏曲艺术提出了新课题,即,将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的审美境界,把客观真实的生活和人物形象、把艺术理想的表达融于艺术创造之中,把思想性与艺术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艺术家们的情怀、社会担当以及创造精神,使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突破简单化、概念化的窠臼,为时代捧出一部部优秀作品。

  豫剧《焦裕禄》 《村官李天成》 《家园》都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被誉为豫剧“公仆三部曲” ,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为人民负责、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如表现县委书记焦裕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独立思考的精神,面对人民生命的担当精神,生动地体现出焦裕禄在党性和人性、政策与现实面前的抉择;描写了李天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怕吃亏,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光辉;讲述了以驻村干部马书记为代表的村干部们,以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忠诚担当精神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带领群众完成几代中原儿女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巨大牺牲的移民工程。此外,以村支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舍生忘死、鞠躬尽瘁为村民的京剧《向农》 ;村支书在卸任之际依然忙前忙后为乡亲们办实事的黄梅戏《老支书》 ,根据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内科顾虹医生、北京援藏医疗队以及其他行业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的评剧《藏地彩虹》等,都是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这些作品情节真实、故事感人、舞台呈现有创意。其成功的原因既在于剧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在于发挥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华,是很好地运用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将传统程式和唱念做打舞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做到传统形式、时代特征、创新精神的统一,贴近现实、亲近百姓的艺术典范。

  现实题材不仅真实反映当代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和时代特征,也很好地运用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按照戏曲的艺术观和美学特征进行创作。如花鼓戏《闹龙舟》在舞台呈现上注重运用传统戏曲程式,使剧中时空的转换以及动作都融进了戏曲化的表演;汉剧《弹吉他的姑娘》充分采用戏曲的舞蹈元素,创造了“电话舞” ;川剧《山杠爷》在音乐上将民歌与川剧唱腔结合,舞美采用天幕和抽象艺术烘托整个舞台氛围,在服装上大胆采用夸张、艳丽的色彩加强艺术的渲染;京剧《向农》中创造性地运用“三杯酒”及抗洪抢险中的群体戏曲化表演;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在继承戏曲传统剧诗特点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在诗化中呈现出浪漫的舞台场景;豫剧《焦裕禄》通过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唱腔设计、舞台设计所呈现出的整体艺术效果等,使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呈现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现实题材创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戏曲剧种自身建设的需要。现实题材不仅拓宽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内容,在剧种建设和提升剧种表现力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成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滑稽戏,早期的剧目主要是根据独角戏、话剧或者外国戏剧改编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滑稽戏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趟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一二三起步走》 《青春跑道》 《快活的黄帽子》《顾家姆妈》 《探亲公寓》等作品提升了以说、唱为主,追求幽默、隽永、风趣的剧种特征,成为四十年来最令观众瞩目的剧种之一。阿宫腔早先是演出传统戏的皮影班社,后搬上大戏舞台,属于稀有剧种,近些年来创作演出了《两家亲》 《三姑娘》 《四季歌》等多部现实题材作品,在注意保留阿宫腔音乐、唱腔特点的同时,吸收秦腔、碗碗腔、弦板腔等音乐元素丰富表现力,表演上文武兼顾,剧种也因此得到抢救、保护和发展。另外,历史比较长的秦腔、川剧、豫剧等剧种因现实题材戏曲的创作演出,在底蕴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的表达方式。现代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等多个剧种,因为创作和演出多部现实题材剧目,剧种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剧种的特色也更加鲜明。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