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要关注永恒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年小说、诗歌、儿童文学论坛综述
“过去的某些作品,内容、形式都非常贴近时代,但审美意义上存在问题,以至于留不下来。反观《平凡的世界》 ,为什么在今天还有大量的读者?因为它表现的是人的困境、人的渴求、人的奋斗,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代的‘热点’ 。这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学领域非常重要的收获,因为它具有永恒价值与社会价值。 ”近日,在《文艺报》举办的“回首40年,放歌新时代——小说、诗歌、儿童文学论坛”上,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当代文学创作整体面貌的深入研讨。
世界视野与中国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实际上是再一次‘西学东渐’的过程。对外开放使中国文学获得了大量新的资源、动力,引发了新潮文学运动。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学创作,首先应该肯定这种‘世界视野’的获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表示, 40年的文学成就从“开放”开始,新潮文学、先锋小说的涌动激活了当代小说文体的活力,为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目前大家在这方面总有迟疑,似乎肯定现实主义作品是理直气壮的,肯定新潮文学就犹豫了,这种心态是怎么产生的?没有世界视野的获得,没有新潮文学的涌动,中国文学怎么和世界对话?又怎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 ”
张清华认为,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作家身上发生了两次以上的身份“自觉” 。第一次“自觉”以“寻根文学”为标志,小说家在获得世界视野之后,立即开始考虑呈现本土经验的问题,“寻根”是他们的第一次探索;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作家又经历了第二次身份“自觉” ,即如何讲好、讲深刻具有中国美学特征、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正如张清华所说,“首先有一个世界视野,然后有一个本土意识,这是40年来中国文学成就的基石。 ”
那么,如何切实讲好中国故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40年的文学创作长河中,能留下来的往往是特别的、散发着永恒光辉的作品。正如施战军所说,“联系40年间某些特别的创作领域,我们发现,更能代表40年审美和创作转型的,也许不是长篇小说。比如现在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徐刚,他早年是一位描写自然主题的诗人,后来对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关注,以《中国风沙线》 《守望家园》开创了中国的生态文学。及至后来的《大森林》 ,他让我们看到,中国真正的‘自然文学’的大作品诞生了。他从自然诗人出发,经历了环保文学、生态文学的探索,最终回归到自然文学的落点上,这个过程与其他创作者截然不同,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文学品相的丰富、扎实。 ”
向外、向下与坚守的新诗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诗坛有三种主要的姿态,即向外的、向下的与坚守的。这三种姿态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三股主流,互相角力、互相影响,促使中国诗坛生态平衡、健康发展。 ”回首40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梳理出三条重要线索。
首先是“向外的” ,即面对世界的、向外的姿态。当代诗歌的复苏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年轻的一代接触到世界文学、现代派文学,举起“表现自我”的大旗,为诗坛注入了新思潮、现代主义的活力。
其次是“向下的” ,即写实主义和民间主义的姿态。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曾受批判、从底层重返诗坛的老诗人,一部分知识青年、军队底层、诗歌爱好者中的优秀诗人,接连发表了大量表现底层大众呼唤思想解放的作品; 90年代,打工诗歌、口语写作潮流兴起,诗人以日常的、鲜活的口语入诗,关注底层,为弱势群体呐喊,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进入新世纪以来,诗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城市青年诗人,他们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关注现实与表现自我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更为成熟的写作面貌。
最后是“坚守的” ,即面对古典诗歌传统的坚守态度。中国有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当下仍有大量写作者是古典诗歌的拥趸;同时,另一脉诗人继承“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传统,他们在创作中的坚守姿态令人佩服。
至于当代诗歌的未来走向,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表示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诗歌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时代,新的美学原则、美学形象正在建立起来。正如李少君所说,“一方面,诸如高速高铁、青山绿水这些新时代的意象正在入诗;另一方面,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诗歌的传播,一套新的诗歌创作、评价机制逐渐形成。当代诗人的使命,就是立足当下,关注新问题,谱写新时代的诗篇。 ”
以“童年观”介入儿童文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儿童文学由以成人为中心转向以儿童为中心,这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40年探索中,儿童文学的创作观念经历了几次回归,回归‘文学’ 、回归‘儿童的心性’ ,最核心的还是回归儿童,也就是真正地走进儿童世界里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梳理40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认为儿童文学具有两个深层次的功能,“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呈现,另一个是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对儿童健康成长担负的责任。第二个功能强调儿童文学要引导向上、向善,是从人类文化事业的角度重新解读儿童文学的价值。 ”
关于40年来影响儿童文学发展的因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着重阐释了“童年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方卫平认为,当代儿童文学对童年的描绘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童年游戏和娱乐生活在儿童文学中占比越来越重,纯粹的游戏和娱乐元素被放到了重要位置,而这在过去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 ,今天的儿童文学正在恢复“童年天性”的合法地位;过去儿童在文学中是“绵羊” ,是被牵引的,没有所谓的主体性,今天的儿童文学对童年的关注,充满了童年自我的存在感、自身的行动能力,像“坏小子”“淘气包”这种顽童形象受到读者青睐,正是因为他们同时具备破坏力和创造力;最后,儿童文学的角色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故事主要由成人主宰,如今儿童开始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主导自己的故事。
“儿童文学作为特殊的门类,不仅要书写现实的童年,还要表现理想的童年,不仅要写儿童游戏,还要写游戏内在的审美精神。我们不仅仅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评论者、出版者、阅读者,还是儿童的陪伴者、引导者。我们所有参与儿童文化事业的人都应该通过作品为儿童读者提供他们的理想图景。 ”方卫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