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作家的诞生,其师承关系多少有些暧昧不清的话,那么,在一个批评家成长的过程中,其师承关系的影响则是比较清晰的。“80后”文学批评家傅逸尘,是朱向前教授的得意门生,也是朱向前之后最为重要的军旅文学批评家。相较于前辈军旅批评家,傅逸尘的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更具现代性的广博视野和学院派的学术品质。
进入21世纪,“70后”军旅作家的创作逐渐为文坛瞩目,“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已经成为军旅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与他们的创作成就相比,相关的研究和评论还远远不够。傅逸尘对“70后”军旅作家群体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并首倡以“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概念对这一群体命名,且撰写了大量相关的理论、综述、作家作品论等文章;从2014年起,傅逸尘在《神剑》杂志主持“新生代军旅作家对话录”专栏,累计推出24位青年军旅作家,在业内引发关注和热议。
在此基础上,作家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了傅逸尘编著的《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丛书。该丛书是文
学界第一部系统性研究、评论、推介“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专著,全景式呈现出年轻一代军旅作家的整体水平和创作风貌。傅逸尘对“新生代”军旅文学的跟踪研究既是对老师朱向前先生所关注问题的继续思考,也是一种基于当代文学与时代新语境对军旅文学未来发展向度的一种全新探询。
早在2006年,朱向前教授在《当下军旅文学的“四次浪潮”与“四种失衡” 》中指出, “相比于繁荣兴旺的长篇小说创作,当前的军旅中短篇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令人满意。为军旅文学发展的整体和长远计,就越需要注意多种文学体裁之间的生态平衡,注意创作队伍的梯次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朱向前教授的上述思考成为傅逸尘重构21世纪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的起点。基于大量的阅读和持续的观察,傅逸尘认为以长篇小说的繁荣为代表的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进入2010年以后已经终结,优秀军旅作家纷纷转向影视领域,使得军旅长篇小说的质量严重下滑,也使得军旅文学的发展后继乏力,军旅文学急需新生力量的补充。忧患之思和问题意识,以及批评家的敏锐使得傅逸尘很快捕捉到了这支队伍的存在,由此他吹响了“新生代”军旅作家的集结号。
2012年,傅逸尘在《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如何表达?——由“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说起》一文中隆重推介了一批崭露头角的“70后”军旅作家,“无可否认,新世纪军旅文学生态环境剧烈变化。区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旅文学,自新时期以降,无论是80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 ,还是90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 ,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方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现象,不能不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军旅文学渐趋边缘化。老作家纷纷向影视靠拢。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一批新生代军旅作家走入读者的视野,并逐渐崭露头角,创作实力不容小觑。他们的创作成果大多体现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数量可观,并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傅逸尘所提出的“新生代”军旅文学概念既是基于代际的划分,更是基于新的文学观念、审美经验和创作风格而言。傅逸尘的卓越之处在于对21世纪军旅文学创作状况表达了他富于前瞻性的整体思考,总结出“新生代”军旅作家审美经验和创作方法的共同趋向与发展瓶颈。在《 “新生代”军旅小说整体观》一文中,傅逸尘更是集中论述了他针对这一作家群体和文学现象的批判和思辨,如此准确醒目、一针见血的批评姿态,在“80后”青年批评家中显得另类而出挑。
从军旅文学史的角度考察, 《 “新生代”军旅小说整体观》无疑是一篇无法回避的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傅逸尘指出, “新生代”军旅作家普遍具有本体的、异质的独特审美体验,具有重构日常生活之诗学理想的文学自觉;在叙事内容上,他们倾力展示平凡个体与世俗现实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新型军人面对军营与社会的急速变化所遭受的各种尴尬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在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两个层面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为21世纪初年的军旅文学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傅逸尘准确指出了“新生代”军旅作家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写实主义、底层叙事、个人化写作等文学思潮的隐秘关联;也指出他们在气象格局、现实性、写实能力与想象力等方面的生长瓶颈;同时给出了他个人的期许和标高: “即便不能给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至少也要写出迥然不同的生活经验;即便不能贡献整体性、超越性的思想智识,至少要具有思辨的眼光和立场;即便不能在形式上开掘创新,至少要趋近于高贵优雅的文学气质。是故,‘新生代’军旅作家亦迫切需要跳脱‘形而下叙事’的泥淖,以葆有未来发展的多向度和可能性。 ”
《 “新生代”军旅文学整体观》一文中,傅逸尘又加入了近两年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青年写作等问题的新鲜思考,文章的层次脉络更加分明,省察与批判的色彩更加浓厚。傅逸尘以近年来较为活跃且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军旅作家王凯、王甜、卢一萍、王龙、兰宁远、西元、董夏青青、李亚、丁晓平、李骏、海飞、杨献平、徐艺嘉、裴指海、朱旻鸢、曾剑、胥得意、魏远峰、曹晶、曾皓等为重心,分别为每个作家设立了专辑。每名作家小辑收录有傅逸尘随笔式的评点文章、作家作品论以及作家的代表作、创作谈、对话录、创作年谱、评论要目等。可以看出,丛书的体例设计特色鲜明,颇具匠心,包含了作家作品、创作谈、访谈、评论等内容。 《面面观》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新生代”军旅作家在诸种文体、题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尖锐准确地指明了创作上亟待突破和解决的瓶颈问题;作为21世纪军旅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面面观》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为后来者研究“新生代”军旅作家提供了详实的文学史料和有益的借鉴参考。
正如傅逸尘所言:“我所谓‘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 ” 《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显然不仅仅是一份对“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阶段性总结性的资料,更是一次勘察文学现场、制造文学话题、引领文学思潮的批评实践,既承载了傅逸尘对于军旅文学未来时空的建构与思考,亦显示了青年批评家傅逸尘敏于发现、敢于命名、长于概括的批评风格、思想智识和学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