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生代军旅作家”
栏目:探索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现“新生代军旅作家”

——专家研讨傅逸尘新著《“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

  “对于英雄主义、崇高阳刚这样审美理想的认同,对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的认知,早已化为我军装之外的第二层皮肤。 ”不久前,《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研讨会在京举行,在谈到自己编著这套书的体会时,青年评论家傅逸尘如是说。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李敬泽、徐贵祥、朱向前、黄宾堂、何向阳、施战军、梁鸿鹰、邱华栋、彭学明、陈晓明、白烨、刘笑伟、西元、刘涛、王凯、岳雯等参加了研讨。

  进入21世纪, “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逐渐为当代文坛瞩目,但与他们的创作成就相比,相关的研究和评论还远远不够,几成空白。有鉴于此,“80后”青年评论家傅逸尘对“70后”军旅作家群体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首倡以“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概念对这一群体进行命名,并撰写了大量相关的理论、综述、作家作品论等文章。从2014年起,傅逸尘在《神剑》杂志主持“新生代军旅作家对话录”专栏,累计推出24位青年军旅作家,在业内引发关注。2018年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由傅逸尘编著的《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 ,成为文学界第一部系统性研究、评论、推介“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专著,有效且有力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傅逸尘撰写总论,每名作家小辑收录有评点文章、作家作品论以及作家的代表作、创作谈、对话录、创作年谱、评论要目等。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着《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的概念命名、思想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面貌、美学风格等作了细致分析,对傅逸尘近年来的批评实践和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 《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既论述了新生代军旅作家的特点,同时还反思问题,体现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他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沿袭下来的一些所谓的军旅文学“特点” ,包括私人化、日常经验等,有些确实需要反思。李敬泽说:“我们要从更广阔的时代视野来看中国军事文学置身的时代语境,深切反思哪些是真正好的传统,哪些是需要剔除的因素。一味地寻找人性的下限,而不愿意面对我们人性中的标高,更不愿直面新的时代条件下整个中华民族新的历史前景和新的历史挑战,我想这里面一定是有问题的。在更宽泛的美学意义上、人性意义上,军事文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包含着中国文学迄今尚未充分解决的一系列美学问题和美学挑战。 ”

  “ 《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的出版是当代军旅文学发展的标志性的事件,傅逸尘是对新生代军旅作家和作品最有发言权的人。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对傅逸尘新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新生代’并不是对‘老生代’的革命和颠覆,这一代和上一代作家有剪不断关系,但‘新生代’确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生代’之新不仅仅体现在年龄上,更体现在创新上。 ”徐贵祥指出,傅逸尘这套书既看优点也看缺点。当前,改革强军进程如火如荼,但是对于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军事文学并没有很好地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生代”“老生代”都面临紧迫的学习任务。

  为参加爱徒的新作研讨,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朱向前专程从江西赶回北京。在他看来,从傅逸尘第一本评论集《重建英雄叙事》 2009年入选作家出版社“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批客座研究员,再到参加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角逐,傅逸尘的研究已经有了自己的面目、腔调,有了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傅逸尘有自己明确欣赏的作家,是带着感情用心地去做文章。“80后”文学评论者的学历整体比老一代评论家高,傅逸尘从做理论到做史论,再到《 “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这套书中的作家论,研究方法多样,而作家论正是朱向前个人所比较推崇的研究方式,因为对于军队的年轻作家,如果没有有力的批评家为他们发声,就很难被当代文坛甚至更多的读者认识。最后,朱向前也提出了希望:傅逸尘的写作一段时间有外来腔,后来他自觉亲近中国传统文论,有想法,有实践,希望傅逸尘和其他青年批评家能更好地解决中西方文论资源的融合问题。

  青年学者刘大先指出,军旅文学或者战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一脉,尤其是伴随着中国革命进程,军旅文学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军旅文学有一种萎缩的迹象,但这跟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结构转型有关系。在这个转型背景当中,傅逸尘编著的这套书有特定意义,一方面群体性的亮相使得当代军旅文学可以作为当代文学切片,作为可以分享的个案和类型来观测当代精神风貌、当代文化走向,同时这套书也有史料性的价值,给当代文学的批评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案头研究的材料。

  “在和新生代军旅作家的互见和对话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感动,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成熟与成长。 ”对于这种成长,傅逸尘给出了实例:书中收录他写于不同时期的关于作家王凯的两篇评论。写第一篇时,他摆出理论家的姿态,要审视,要俯瞰,要以尖锐的视角去解剖作家。但是到了2017年,当王凯最新的小说出来后,他更多的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贴近作家,代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产生了一种情感和精神命运共同体般的存在感。傅逸尘说,在编著这套书的时候,他尽可能以一种理解、同情、平视的视角来审视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学存在。最后,他期望当下新生代军旅作家面对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等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能够有深入的研究和体察,重建英雄叙事。他也期望将对崇高和阳刚的文学审美理想的追求贯穿自己的批评实践,通过对“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命名和阐释,作出一种评论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