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为《中国艺术报》题字 本报记者 孟祥宁 摄
“人无媚骨何嫌瘦,家有诗书不算穷”“能耐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马识途书法展开幕式上,著名作家王蒙引用两副对联,内容虽不是马老原创,却写出了马老的精神。这两副对联,是马老100岁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做书法展时书写的。104岁了,马老不仅推出了厚厚的18卷本《马识途文集》 ,还亲自坐高铁从成都赶到北京,又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书法展,他说:“我现在吃也吃得,睡也睡得,走也走得,还写得,要继续写东西。 ”对于马老这种乐观的心态、旺盛的创造力, 85岁的王蒙不禁感慨:“厉害了,老爷子。 ”为祝贺老爷子书法展举办,开幕式上,王蒙赠送了一副书法对联,“识过人间风雨,书生志义,亦文亦武;途经天下坎坷,老马胸怀,能饭能书” ,概括了马老传奇的一生。私下里,王蒙说又给老爷子准备了宁夏滩羊皮的褥子,希望能“暖老前辈之身,暖老前辈之心” 。
开幕式现场,马老介绍,因为来京前几天在家摔了一跤,只能坐着轮椅发言,“不能站起来讲话,有点不大礼貌” 。马老说,他现在身体状况不错,能吃,能睡。每天晚上到了9点钟一定睡觉,而且不过5分钟就睡着了。这些年,癌症两次向他发起进攻,头一次癌症被打退,他牺牲了一个肾,自嘲成了“孤圣(肾)人” 。后来,阎王又派人来请,他就叫带话回去说:“阎王请我我不去,不去,不去,就是不去,看他把我怎么地。 ”结果阎王派了个来宾,住在了他的肺上。医生对此很为难,这么大年纪了,不能开刀,又不能化疗。马老却说,他要和癌症赛跑,一定要把手头的《夜谭续记》写完才走。结果, 《夜谭续记》完成,再做检查,肺上的阴影竟然不见了。他笑言:“阎王跟我打仗,落荒而逃。 ”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阅览部副主任慕津锋引荐,马老在京期间,记者很顺利约到了马老的专访。采访前,为了补课,特意找来马老的著作阅读,拿起就有点放不下了,感叹马老作品超越时空的魅力,虽然多是旧社会的故事,但并不因时代性与革命色彩而产生隔阂,今天读来依然津津有味,引人思索。有感而发,我的采访提纲就列了长长的十几个问题,一千多字。传给老人家后,内心很是忐忑,给一个104岁的老人提这么多问题,合适吗?这次专访,为留存宝贵的采访资料,报社还特意安排了摄影、摄像,这给马老又增添了额外负担:回答问题时,马老一边与记者交流,一边还要根据镜头做调整。对此,我们一开始特别担心,但整个采访下来,马老应对自如,没有感觉出身体上有任何不适。
采访时,马老还为我纠正了两处“错误” ,或者说是提问时两处表达不准确的地方。一处是“16岁出川入京, 104岁再入京城” ,马老说,他这次不是“再”入京城。其实,之前翻看马老著作,知道他多次来北京。印象很深的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当时已在香港的马老带领撤退到当地的地下党员前往北平向中央组织部报道。但是在提问时,我的用词却不够精确;第二处错误,是请他谈两次“见”鲁迅的感受。马老说,他没有“见”鲁迅。想来“见”有拜见之意,容易引发误解,马老特意更正。马老思维的清晰,表达的严谨,令人叹服。
采访结束,抓住难得的机会让老爷子题字。2011年第八次作代会时,马老曾为《中国艺术报》题字:“为天下立言乃真名士,能耐大寂寞是好作家” 。这次,马老接笔在手,稳稳地在签名本上写下了祝福:“中国艺术报,越办越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