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新解
——读张瑞田《百札馆三记》
栏目:品味
作者:李长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片淡云萧散于朗朗晴空,清爽的风拂面而来,溪水潺潺,叶儿飘然而下,传递出大自然的声音,秋天来了。

  读书人喜欢秋天,收获的季节,怡人的天气,增加了几分惬意,秋天使人心气平和。

  记得去年的秋天,几乎是在百札馆中度过。一本《百札馆闲记》 ,从头到尾细读了两遍。从《兰亭聚讼》到《邂逅良宽》 ,从《面对傅雷》到《寻找万木草堂》 ,从《读洪丕谟有感》到《董桥谈字》 ……文风典雅,神思隽永,作者的笔墨囊括了古代、近代、当代,文学视野已越及日本和西方。 《百札馆闲记》是解读文学家、艺术家的合本,作者在铺陈旧事中确立主体价值,文风真切而耐人寻味。如《访周退密》 《闲说陈兼与》 《钱钟书的理由》 ,都是从不同视角来触及学者的内心深处,在人生境遇与文学思想的融合过程中透视人性之光,所以,臧否人物颇能切中肯綮。作者以一支充满灵性的笔,积极阐扬文心与人性之伟大,语境鲜活而深邃。 《百札馆闲记》虽是一部文化随笔,但流畅而犀利之文风,忽庄忽谐之笔调,益以对事理深入细致的剖析,作者的知世、知文、知书、知理等多重修养一一彰显,是典型的具有深层文化思考的佳作,一部闲记使百札馆如秋潭环碧,澄澈可鉴。

  时隔一年后的夏秋之际, 《百札馆三记》问世。三记是承续闲记而来,依旧是随笔成册。所不同的是,三记的内容更加具体精致,从篇名《读傅记》 《旧信记》 《谈札记》即可看出,作者的旨意清晰,文中含札,以札考文,成为三记的特色。其思路是要打开“书文合一”研究的大门。

  《读傅记》中的傅雷是上个世纪的著名翻译家,傅雷的魅力使傅雷至今还活在人们的心里。对傅雷的回顾,是人文学者的共鸣。作者从文学、艺术角度走近了傅雷,读懂了傅雷,傅雷在作者心中是立体的、全面的。 《读傅记》从《傅雷家书》起航,依次是书法家傅雷、美术评论家傅雷、策展人傅雷、诗人傅雷、君子傅雷。作者以艺术评论家的法眼,从傅雷眼中的黄宾虹、张大千、吴湖帆,反衬出傅雷的才识与性情。从《傅雷为什么低调》 《傅雷维权》《傅雷对鲁译的微词》 《傅雷微词“扬州八怪”的理由》来透视傅雷的人格。从傅雷的一首情诗、游与记、藏画与赠画、摹古的局限、悠远的诗意等来展现傅雷的情怀,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文字为傅雷写照,还原傅雷,还原傅雷的渊博、独特与伟大。 《读傅记》的精彩,足以使作者成为傅雷的身后知音。

  第二部《旧信记》与《读傅记》不同,虽以旧信为名,但时间大多在“文革”末期以后,旧信作者的身份基本是作家和学者。从旧信的内容看,是关涉工作、生活、创作方面的建议、交流及沟通。作者是依据信的内容来写记的,在一封封旧信之下,伴随的是作者对知识的尊重、对事理的洞察、对社会的反思、对知识分子的同情、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对人格平等的昭示,具有正义与光明的文字在《旧信记》中随处可见。如《十月十一日陈荒煤致雷加》 :“文以人贵的现象死灰复燃。本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却在当今中国越演越烈。……官位必要,名声也求,搞得文坛成了官场。 ” 《二十八日周良沛致光孚》 :“不反思行吗?一个人不反思就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一个民族不反思,就无法超越。可以剥夺我的自由,却剥夺不了我自由思考的权利。 ”充分体现出一位有担当、有思想的人文学者敢于针砭时弊,在简洁的文字中,释放出进步之光。

  第三部《谈札记》是作者解读近现代学人手札的集合。手札具有多重价值,鲁迅说:“远之,在钩稽文坛的故实,近之,在探索作者的生平。 ”作者对手札的研究正是基于鲁迅先生的观点。此外,由于作者本身擅长书写和书法理论的深入,手札的艺术价值受到作者的高度重视,作者对手札的解读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文献探索,二是文学阐释,三是人物考察,四是艺术研究。 《谈札记》的首篇《笺纸的温度》 ,就是对手札的历史性重温,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开窗纳凉。从俞曲园到梁启超,再到沙孟海,作者的思想与手札的魅力紧密结合,使手札的史学价值和书法意义得以彰显,在《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摭谈》中,作者把手札的寄复双方,定为判断手札价值的第一标准,使手札的学术性、艺术性脱颖而出。在《读吕碧城致龙榆生两通未刊手札》中作者谈道:“我不断向民国文人圈瞭望,喜欢读他们的文章、诗词,愿意看他们的手札、书画。 ”

  民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作者对民国时期人文的热衷,形诸笔端,有了《百札馆闲记》 《百札馆三记》 。我们有理由相信,《百札馆三记》仅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