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点明了这“三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重申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民族兴旺发达,人民是主体;国家强大,人民是主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通过扎实有效地进行精神文明创建,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正面临挑战和机遇,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拓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将继续提升,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方案、借重中国力量。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没有停止过。自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搞历史虚无主义,搞价值输出,在思想、观念、学术和哲学理念上企图改变中国。如果不加以警惕,排除这种干扰,就会成为西方国家精神上的附庸,就会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
正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四个自信” ,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提升国人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对当下的中国来说,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要坚定信仰,还需强化并扩大“中国价值”在世界的影响力。
精神独立性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最根本的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念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创造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这个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又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道德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风格。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以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起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新的起点上,在攸关改革开放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到定而不惑,按照国家和民族的意志,用“中国智慧”办中国自己的事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铸魂工程” 。而“人民有信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的标志。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重点放在实现国民认同和建立信仰上,在提高国民素质上下功夫。通过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引导国民面对种种干扰,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信念坚定,增强精神独立性,尤其是对青少年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和创造,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赢得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