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引领激励下,报告文学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继承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报告文学优秀传统,在探寻社会历史、介入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文体优势。从文学本体而言,报告文学在直面现实和汲取外来营养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文本、结构和审美,催生了新时代的文学生长点。
李迪的长篇报告文学《黑案》(《中国作家》2018年6月纪实版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黑案》讲述了A省东海市公安局原局长李国和在打击黑恶势力中得罪了背后的“保护伞”,蒙冤甚至入狱最终获得平反昭雪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社会法治化日益推进的今天,还是能见到的。但很少有作家有勇气去写这样的故事。因为书写这样的故事,需要寻找并触动时代的“痛感” 。
在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今天,报告文学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激情涌动的生活现场,呈现出更加开阔的视野。它书写着时代巨变的广泛深刻影响,还注重从现实中挖掘触动具有“痛感”的神经,从而把笔触伸展到了中华民族历史性巨变的跳动脉搏上。
李迪的《黑案》 ,弘扬了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战斗性”的优良传统,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寻找时代的“痛感”时,书写事件的角度更加独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 “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 《黑案》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虽然寻找和触动的是我们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时代“痛感” ,但在文学表达上,则充满了光明和正义的力量。比如说李国和局长在遭受迫害时,在哪里都会遇到好人相助;狱中的18个少年,对李国和付出的真情;为他辩护的美丽端庄的女律师孙玉,对他的无言却又巨大的支持;为他秉笔直书的中国刑法界的泰斗级人物邢文鑫,等等。书写这些正面人物,使整部非虚构作品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和光明的底色。可以说,整部作品是用“光明”的笔法书写的“黑案” 。读完整部作品,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推进依法治国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对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支持。
二是寻找时代的“痛感”时,介入生活的深度进一步加强。 《黑案》这部非虚构作品的结构,是通过作者和李国和局长的访谈对话展开的,既有作者的讲述者视角,也有李国和作为主人公的回忆。李迪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公安题材作品,因此,对于把握类似的题材非常有经验,也知道书写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尽管如此,李迪还是历时两年深入采访,当事人查阅大量资料,艺术地还原了案件始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上好社会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扎实的采访,介入生活的程度之深,可圈可点。比如说,李国和在狱中争取和研究18个少年里的细节;再比如说,作为国家政法机关的某些单位给李国和“定罪”的细节等,没有深入的采访,没有在采访中的再次“发现” ,是很难捕捉到的。可以说,李迪的这部作品,就是这样一部深度介入生活后产生出的优秀作品。
三是寻找时代的“痛感”时,表达生活的力度更加强劲。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李迪秉承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判断、文学立场上,坚守“中锋正笔”的写作伦理,传达着主流价值观,弘扬着时代主旋律。但是,没有人性空间的建立,非虚构就没有呈现的维度,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成为平面的作品。 《黑案》这部作品,有对复杂人性的拷问和终极正义精神的呼唤,所以呈现出更加澄明温暖的艺术境界。在《黑案》中,李迪通过描绘李国和追寻正义的风雨历程,以敏锐和富于情感的文字,书写出一位普通警官矢志不渝的心灵史,更深刻揭示出支撑着这个钢铁硬汉相信司法正义的精神结构,生动诠释了信仰和坚持的力量。李国和也是人,他最初遭受冤屈时也曾灰心失落,甚至想到过死,但他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斗士,不能不说是缘于信仰的力量和内心对正义的坚守。作品中有一段李国和父子的对话很精彩,可以展现出李国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对话的最后,李国和喊出:“你要战斗到底!不为你个人,要为天下人! ”这就是他坚定的信仰!总之,李迪用他饱含情感的健劲笔力,通过非虚构建构起了一个真实且丰饶的文学时空,也为新时代报告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