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潭,让我们想到李白的诗歌,他的诗歌写出了自我,也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气象。我们今天的诗人不能只写自己的小天地,还应该写祖国广袤大地上发生的故事,不能把诗歌变成小圈子里的东西。我们在新的时代,诗人有新的使命。 ”在近日举办的桃花潭国际诗歌周系列活动之“新时代诗歌建设与走向”主题论坛上,诗人洪烛如是说。
不久前, 2018年桃花潭国际诗歌周系列活动在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举行。一千多年前,李白正是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赠汪伦》 。桃花潭国际诗歌周自2014年起已连续举办4届。今年的诗歌周进一步引导诗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推动诗人创作出更多歌咏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诗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摆在诗人们面前的共同课题。在“新时代歌咏”主题诗歌大赛颁奖会和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在主持时强调,此次征稿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实践,充分显示了诗歌创作、诗歌活动、诗歌机构在与时代同行,是用诗歌向这个伟大的时代由衷地礼赞。诗人们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艺术地呈现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鲜活内容,紧贴着当下历史现实,与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与时代的主旋律紧密相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诗歌建设与走向”主题论坛是此次诗歌周的另一个重点活动,诗人、评论家们就如何歌咏新时代、写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展开了讨论。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在论坛上谈到,当下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还不够多,需要出现更多高峰式的作品。诗歌不能太过于沉溺于个人的东西,要通过具体的个体经验写到群体、时代、社会,书写好时代新气象,反映人民的心声。诗歌要书写大情、大义、大爱,要追求真、善、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诗歌来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激发前行的动力。
翻译家汪剑钊认为,诗歌创作追求“新” ,因此诗人要对时代保持敏感,每一个创作者都必须思考,面对新时代的新事物,我们应该如何表达,才能把这个时代书写好。诗人应该直面这个时代的新事物,杜甫可以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但我们这个时代的联系方式多种多样、异常便捷,不可能再写这样的诗句了。我们要书写的是在这个迅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变化。诗是美的归宿,特别是歌颂主旋律的作品,既要写出思想之美,更要写出诗艺之美。诗歌应该具象化、形象化、细节化。
“我们的诗歌随着年轻一代诗人语言能力和感受力的提升和差异化,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论家耿占春对年轻一代人的写作充满信心。比较“90后”诗人的作品和上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朦胧诗,耿占春认为当下年轻诗人的作品比朦胧诗要更复杂、更朦胧,这说明了诗人的语言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巨大的提升,通过语言来连接现实经验和无意识的能力也在增加。另一个不同是,在朦胧诗中,诗人的抒情自我形象是统一的,他们是在迷茫、怀疑、批判、探寻中的一代人;而在当下年轻诗人中,抒情自我形象已经分化了。他们试图成为独特的那一个自我,这一个和那一个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很难从中辨认出一个整体的形象。
诗人洪烛表示,当前诗歌创作在技巧上越来越丰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有时候,诗人也不免感到“拔剑四顾心茫然” ,于是,诗人必须思考“为谁而战”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我写什么”“为什么要写”“为谁而写”的问题。
新时代诗歌如何在大众中传播也是论坛上与会者关注的一个话题。诗人臧棣说,诗人们之间在交流的时候,比较容易形成一个共识,“当下诗歌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是,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的读者,对新诗好像是不大认可的。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找到新诗阅读和批评框架,以及评价和鉴别新诗的体系和方法。在臧棣看来,谈论诗歌的好方法,也许应该回到客厅式的对谈、交流,围绕具体的诗作进行深入探讨,而不是大而无当地发表一通宏论。
评论家陈卫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她希望通过不同的渠道将诗歌传播出去:“我在网上做了诗歌电台,想让学生了解世界的诗歌经典,以及当代诗人的优秀作品。还向各地诗人约稿,然后朗读,甚至吟唱,放到网上。这样,诗歌文本就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变成有声音的东西,让读者一听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 ”陈卫表示,诗歌传播渠道的变化也会对诗歌创作带来显著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诗歌周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为人民诵读”诗歌朗诵会、当代诗人和艺术家创作交流、知名诗人读者见面会和诗歌讲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李少君、金石开、韦国平、曹宇翔、李云、梁晓明、吴少东等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诗人、评论家、艺术家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