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勇士,是园丁,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
——“高深文学创作回顾研讨会”侧记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高深走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扑倒在他热爱的文艺事业上。</p>
<p>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11岁即随父参加革命,凭借一本破旧的《水浒》识字,在洞庭湖畔以狂欢的红绸舞与战友们一起欢庆新中国的诞生,为赶排“十一”节目写下第一首诗,从此与文学结缘。17岁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22岁因写讽刺诗获罪被打成“右派分子” 。此后,他的人生轨迹转向宁夏,多年后又回到锦州,离休后又被鲁迅文学院返聘,每到一处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像一柄火炬照亮一方。作为回族作家,他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大量作品,曾获第一、二、四、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p>
<p>  “一位位前辈巨星陨落,一片片新苗成长,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在老一辈的抚育下滚滚前进着。怀着对老一代文学前辈的崇敬之情,我们应及时总结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学习他们的品格,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推向前进。 ” 6月3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高深文学创作回顾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这样说。叶梅、范咏戈、胡平、周明、康伟、梁鸿鹰、徐坤、王松、陆德琮等众作家、评论家与会,深切缅怀高深,对高深文学创作成就进行总结。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书面致辞,称高深为“一位优秀的民族诗人,一位出色的散文杂文作家,一位称职的编辑、文学组织工作者和历经坎坷却不改初衷的文学老兵” ,并向其致敬。</p>
<p>  “在人们心目中,他是勇士,是园丁,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的评价高度概括了高深的一生。叶梅指出,高深从11岁投身革命,历经坎坷与不幸,不论逆境还是顺境,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始终没有泯灭或动摇,始终以勇士的姿态在前行;他对年轻一代有着园丁式的心情和热情,在宁夏、在锦州、在鲁迅文学院,他所关注、提携的青年作家、诗人目前活跃在文坛的大有人在;他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留下了夺目的光彩,作品有凛然之气,这种凛然之气来自于他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高深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他的灵魂、他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仍是照耀我们前行的火炬。 ”叶梅表示。</p>
<p>  高深在鲁迅文学院的岁月引人追思。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胡平时任鲁院副院长,回忆道,那时举办首届中青年作家班,来的都是知名作家,需要一位有资历的老同志来担任班主任,于是就请了高深。彼时高深67岁,为人正直,学员都很敬重他,他极大地促进了作家之间的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届学员有徐坤、柳建伟、邵丽、欧阳黔森、关仁山等,现任天津市作协副主席的王松也是其中一个。王松说,那时班上的人都很狂傲,难于管理,但高深天生就是作家,写作是融在血液里的,他对学员的管理是作家对作家的管理,而不是老师对作家的管理,所以在学员中德高望重。高深对王松的关照不动声色。那时大家逃课,高深挨个宿舍打电话,却从来不打王松的电话,因为他知道王松在宿舍里创作,他知道作家创作时的状态,所以不去打扰他,王松在鲁院那段时间也写出了很多作品。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也回忆道,当时是青年作家班,大家正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年龄段,高深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员们上了一堂堂做人做事的课,“这些一直影响了我后来走过的路,影响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影响了我整个的创作心态” 。徐坤表示,他一生人格的高尚、处事的智慧、宽容的心态,以及他创作中的战士情怀和赤子之心,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
<p>  “高深的诗,高在境界,深在情感。 ”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通过解读《诗歌》 《一个诗人的自白》《致诗人》 《艾青:苦难和爱造就的诗人》 《我的诗》等高深诗歌作品,对高深诗歌成就做出总结,指出高深的诗既是对时代的映照,更是对时代的追问,他正是一个“将自己的足迹纳入时代的审度”中的自觉的诗人,他的诗是扎根大时代的一棵树,“树干上长着许多眼睛” ( 《一个诗人的自白》 ) ,这“许多眼睛”目光如炬,观察着时代、审视着时代、追问着时代。他是时代的歌手,但又并不是时代的“应声虫” ,在时代的洪流中并未丧失自我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他以诗人的赤子之心,用自己的诗来涤荡阴影、拨亮光明。高深的诗中有可感可触可信的深厚情感:对人深情,高深诗歌延续艾青的道路“把诗写到人的心尖上” ,用诗为普通人立传,并且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而与人民结为命运共同体,诗中彰显人民情怀;对自然深情,以诗的眼光看待自然,又从自然阐发、开掘与生活、时代的内在联系,写自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写人的精神;对诗的深情,诗是他命定的选择,即便诗给他带来巨大的苦难,他的诗始终是“倒下又扶起的旗帜” ,充分体现他作为一个诗人的风骨和担当。康伟强调,高深正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诗人。</p>
<p>  高深曾在《散文的“门槛” 》中写道,文采绝不是指辞藻之华丽,行文之俏皮,它需要饱含作者情绪,字里行间渗透出热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艺部主任刘琼指出,高深的文学主张也正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并总结高深散文的三个特点,即及物性、诗性、战斗性。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高深独特之处在于以作品写人品、以人品换作品、以作品现文品,他用文字回报人民,回报生活,他的作品都是有长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力作。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高度评价了高深的文艺评论,指出他对当今文坛的观察细致入微,非常敏锐,发人之所未见,他不是居高临下或者自说自话,而是结合当今文艺创作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实践中进行佐证,入情入理。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强调,高深的作品不论诗歌还是散文都很阳光,很正能量,因为他心里充满阳光,始终向前看,始终是乐观主义者。</p>
<p>  “作为老年人的一员,我不怕有一天汇入海洋。我渴望在这之前,不断地增强生命的热度,扩大视野与兴趣范围,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像溪流突破重重围堵与阻截那样,冲出年龄的‘围城’ ,把单色调的晚岁,融入万紫千红的生活大潮中去。 ”在《溪流终要汇入海洋》一文中,高深这样写道。走完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一生,而今,他终于汇到海洋中去了,他的品格与精神却将永远像灯塔一样昭示引领后来者。</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