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永远在路上
作者:濮存昕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创作永远在路上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  濮存昕

  戏剧是舞台艺术,首演可以说导演的任务完成了,设计也完成了,什么都完成了,唯独演员永远在创作的路上。因为一场场演,面对的是新的观众,虽然剧情、台词在反复演绎,但现场的表演必须是真实的表演,这是舞台艺术的生命,是观众爱看戏的理由。

  我想起“两个眼神”“一句话” 。第一个眼神是黄宾虹先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美院的学生在黄山惊讶地发现,一位穿旧棉袍的老先生在画写生,一看是黄宾虹先生。他都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准了,还在写生,他为什么?他在自然中去发现新的创作空间、新的解读、新的技法。经过了这新的创造,黄先生奠定了今天中国山水画学院教学的系统,可以说当代的山水画家们都是在黄宾虹先生那里汲取的教养。所以说,黄先生百尺竿头向生活学习,以敬畏自然之心去求艺术创造之新。

  第二个眼神是一个英国人,他叫托尼,“水立方”前有他的雕像。他和他的中国妻子定居北京,一直在创作教学着,我到他家看到满墙的速写,是他用最不熟悉的中国毛笔、水墨、水彩,在自由市场、大街小巷画的写生。虽然都是草稿,但是那么生动、稚趣,他去世后,我在他的展览中仍看到了这些画稿。他是一位英国艺术家、古典雕塑艺术家。他来到中国,这么大年纪了,仍然用最不熟悉的毛笔、水墨,画着中国市井风情,我非常感动。

  我们每一个人要扪心自问,我初心那种最鲜活的灵性在哪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真正有生活的人,我们得回到本心,才能够明白在生活中学习,在跟老百姓接触中学习,他们的眼神会不会启迪我们在创作中间去找到创作灵感,艺术的真实感是需要一种最老实的态度、最真实的艺术品质。

  “一句话”来自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李少春先生,他说:“我不趟戏。 ”意思是我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字每一腔,排练的时候都是真的。他还说:每次演出前吊嗓子,特别是到新场子,我是站在台口,一边吊嗓子一边把观众席看一遍,边边角角的座位我都要考虑到,观众席扇面大了,我出场就多垫半步,场子大了,我的劲儿、神儿一定要达到最后一排,总之一定要让所有的人看清楚。这样的演员才有气场,这样的演员在一生中都在创作的路上。这是老艺术家给我们的教养:你心里得有座儿、得有观众。

  文艺政策的制定,新文艺的发展,到底是为谁?拿什么做最终的判断标准?是老百姓。艺术,特别是舞台艺术,最终其实就是跟观众探讨文学、探讨人学,包括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这是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与观众一起创造,只好说是自娱自乐了。我跟艺术家探讨的时候说过,不必多埋怨客观,先要问自己在干嘛?自己写没写出好作品,演没演出好的作品值得人家买票,让人期待、信任?自我的修行要有,修行的原点真的是要向生活学习,要让自己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人,而且在台上也不只是演戏,是以角色的名义生活在台上。其实演戏的时候是我们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