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中国故事”的脚步声
作者:项筱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聆听“中国故事”的脚步声

    ——评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之四川爱乐乐团“四川音画”音乐会

  作曲家叶小钢曾说,“我的旋律别人是写不出来的,只有我才能写成这样的旋律” 。从表面上看,叶小钢对自己的旋律写作能力比较自信,甚至有些不谦虚,但细细品味后,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深一层含义是——叶小钢在音乐创作上有着独特的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叶氏风格” 。正是因为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叶小钢方能自2013年9月以来相继在美国、欧洲等海内外举办叶小钢“ ‘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 ,并于2013年12月荣获第二届“中华艺文奖” 。毫无疑问,面对叶小钢取得的诸多成绩,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中外音乐界和社会对他的肯定,而笔者关注的则是——叶小钢“中国故事”系列的每一个脚步。

  4月26日,笔者又一次现场聆听了叶小钢“中国故事”的脚步声。作为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系列专场音乐会之一,“四川音画”四川爱乐乐团音乐会再度推出了叶小钢的两部“大部头”乐队作品: 《四川音画》和第二交响曲《长城》 。令人关注的是,前者由《峨嵋》 (为打击乐、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 、 《岷山无语》与《凉山风情》三个部分组成。对于第一部分的《峨嵋》 ,准确地说这应该是笔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四次现场欣赏这部作品了。很显然,在这部《峨嵋》中,好像只有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是不可替代的。笔者在这四个版本中亦分别饶有兴趣地领略了小提琴演奏家陆威、黄蒙拉(上海、北京两个版本) 、王炅的不同风采,目睹了程浩/四川爱乐乐团、张洁敏/上海交响乐团、胡咏言/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奥利维尔·奥莎宁/四川爱乐乐团——这四位指挥家及其麾下三支交响乐团的不同演绎,每一次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撞击。如果就指挥家、两位独奏家与乐队之间的合作而言,笔者似乎更青睐于2017年5月21日胡咏言、胡胜男、黄蒙拉携手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这一版。因为就是在该版的演出现场,笔者突然意识到这首《峨嵋》 “遂将跻身于叶小钢未来‘中国故事’的代表作序列” ,而其在4月26日这场音乐会中的再度现身亦反映出作曲家在某种程度上与笔者的“英雄所见略同” 。

  无论是这部《四川音画》 ,还是近年来同样已重演数次的《锦绣天府》 ,均被作曲家和委约方称之为“交响音画”系列。然在笔者看来,这两部反映四川风土人情的堪称“姊妹篇”的“交响音画” ,以及后面即将论及的第二交响曲《长城》 (为钢琴、人声、民乐及交响乐队而作, Op. 38) ,如果将它们称之为“交响组曲”似乎要更为准确些。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继2002年10月15日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情怀——叶小钢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该曲后,笔者第二次现场聆听叶小钢的第二交响曲《长城》 。作为有标题的无标题性音乐作品, 《长城》是作曲家2001年受深圳市委宣传部委约而创作的一部大型乐队作品。全曲共分九段:一、序;二、北温带硝烟;三、汉唐风采;四、中原一瞥;五、嘉峪关;六、长城好汉;七、寂寞英雄;八、笑傲江山;九、壮哉长城(八九段连续演奏) 。在由青年作曲家邹航作词的该曲中,叶小钢汲取了我国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西亚地区及我国陕西、山西、甘肃、河北、东北等地的民间音乐及京剧、秦腔、山西梆子等戏曲和说唱音乐素材,力图融合出一幅有深度和广度、纵横驰骋于时间和空间的音响画面。

  与16年前由胡咏言执棒、上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相比,此次由法国指挥家奥利维尔·奥莎宁执棒、四川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达到历史最佳水准” 。此外,参与《长城》的诸位歌唱家、演奏家的渐入佳境的演绎更是令该曲增色不少。不论是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的收放自如之漂亮嗓音,还是竹笛演奏家李乐的竹笛、埙之巧妙诠释;不论是钢琴演奏家谭小棠的张弛有度的挥洒,还是琵琶演奏家江洋、二胡演奏家杨雪和马头琴演奏家韩牟人的恰到好处的拿捏,均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现场听众牵引至时空转换的历史隧道。尤其是石倚洁、谭小棠和李乐,因多年来屡屡参与叶小钢的多部新作品的首演和反复演绎,故而对《长城》这部作品的诠释显然是准确的、权威的。

  近5年来,叶小钢依托于他的“ ‘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 ,不断地完善旧作、力推新作,在世界现代音乐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音乐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