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海的声音
——读邱少梅报告文学集《有一个港区叫南沙》
栏目:传真
作者:王俊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广州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早在秦汉时期,广州港口船舶云集、桅樯林立,两千多年来从没停止对外开放,海上贸易历久不衰。据资料显示,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广州港及海上丝路紧密相关。“唐代广州港的外贸收入等于唐政府主要税收——两税的总和,宋代广州和泉州两港的外贸收入,几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 %” ,古代的广州港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时至今日,时代呼唤着更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广州港屹立于世人眼前,现代都市期盼着更有国际气息的广州港横空出世。于是就有了被疑为“天方夜谭”的广州新港战略规划,令人眼前一亮。港口催生了现代化都市,面向未来和世界的都市,一样有能力有气魄催生国际港口。于是就有了大视野大手笔的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于是就有了建港者敢为人先的果断与决策,于是也就有了南沙建港者那艰苦创业的身影和可歌可颂的动人华章。

  也因为这样,催生了邱少梅记录时代风貌,宏扬创业精神的报告文学集《有一个港区叫南沙》 。这是作家为广州港南沙港区献上的一份特别厚重的礼物。那些不畏艰苦、充满智慧的建港创业开拓者,无疑是值得大颂特颂的;大笔书写建港艰辛历程的作家,同样也让人心生敬意的。

  港口的未来,像春天的花瓣一样绚丽多彩,邱少梅与建设者一起,用心血、汗水、忠诚、智慧,浇开梦想之花。十年了,她始终不渝钟情于南沙港区那心中的缪斯。任凭风云变化、不为所动,满腔热忱为开拓者讴歌。这部朴素无华的作品中处处饱含深情厚意,字里行间仿佛听到伶仃洋的涛声,挟带着创业者豪情奔腾而至。是他们铺就通往国际大港的通道,是他们续写广州港口新的丝路辉煌,也是他们使她的梦想变得格外瑰丽,使她笔下的人物格外动情。蔡锦龙、蔡南树、朱继伟、刘怡森、郑辉坚、王靓、卢伯辉、冯日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身影向读者走来,是那么坚强刚毅、又是那么坚忍不拔,像海上的礁石,汹涌的波涛绝不能把他们摧毁。在大海的呼唤中,他们用行动对历史庄重承诺,不负广州的重托和使命。把寂静孤独的龙穴岛,建设成为世人刮目相看的新港口,正如报告文学中所总结的,“短短两年半在孤岛上建起了四个十万吨级泊位的大码头,重现了广州的海港梦,创造了我国建港史上的奇迹,缔造了空前绝后的南沙速度……荣获2008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银奖第一名” 。

  从《有一个港区叫南沙》的“木棉寄语”部分中,让人看到港区建设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的惊奇;“奇迹是这样缔造的”部分中,“蔡南树”“非洲妹”“陶朱公”这些鲜活形象洋溢着正能量,令人过目难忘。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群体,才创造出辉煌骄人的业绩。

  报告文学必须要有热情与真诚,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也许这只是一种写作态度。写作者还必须要有冷静的思考、不断的叩问、独立的分析和真实的面对。唯有这样,才能客观公允反映事物的本质,为此,报告文学才有真正的生命。很高兴看到作者不辱使命,向读者交出满意的答卷。作者本人就是港区开拓者中的一员,十年汗水没少流,所以写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报告文学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作者如数家珍、欲止不能。但不排除作者也是一位作家的缘故,大多数作家有一种天然使命感,特别是有担当的作家,向来把为民立言、讴歌民族的脊梁,都视之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所以才能笔下生辉、作品传世。从《有一个港区叫南沙》来看,青年作家邱少梅,无疑在创作道路上,迈开坚实而又可喜的一步。

  当然, 《有一个港区叫南沙》还有提升和打磨的空间。若能再充分调动文学的手段,使“报告”与“文学”相辉映,作品自然会更出彩,再有细节的发掘与运用,也是增添作品感染力的一大法宝,善用者妙不可言。笔者在创作时也常碰到这类困惑和掣肘,要改进也不易,对青年作家要求,也许不宜过高过急,毕竟驾驭一个宏大叙事题材,实属不易。但请相信,年轻人总会给人以超越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