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将热血灌春花
——历史小说《红杜鹃》读后
栏目:艺味
作者:曾镇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柳小黑的《红杜鹃》 ,一年多前读到,即深受感动、吸引。尔后几次摩挲披览,更加深了对小说中的故事与人物的印象,感觉它写得亲切自然,简净利落,字里行间有一股沉郁的感情潜流回荡,能引发读者高尚圣洁的远思。这是一部有生活、有境界的好作品,值得向更广大的读者推荐。

  《红杜鹃》描写的漳浦革命老区农民赤卫队和红三团的斗争,属于闽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所描写、塑造的吴庭坚形象,就是在这一斗争中被唤起并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红军英雄、革命志士。小说忠实于历史,毫无讳饰地描写了吴庭坚和他的战友们在意识到悲剧性的命运日渐逼临时的困顿、寂寞与悲凉,同时也把笔触探入吴庭坚的灵魂深处,写出了他为人民求解放、为国家救危亡的使命感和坚决心。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一小部分赤卫队员,挺进白区,扶危济困,发动农民搅起革命风暴,喊出了“赤化霞美、大同天下”的豪迈口号。看到这个雄迈无前的、带点浪漫的诗意色彩的口号,想想吴庭坚和他的战友们当时所处的危殆处境,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震撼。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从挫折、失败、牺牲中愈发坚定“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信念。李大钊曾说过:“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极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对吴庭坚悲剧性的一生的价值,正应作如是观。这也是在小说的血肉之躯里凝聚起来的思想的火花。小说挺立如峻岩、耀眼如赤霞的主题与境界也就在这里。

  《红杜鹃》峻切、深邃的旨趣是融化在主人公吴庭坚生命深处的红色基因里,经由艺术结晶化的途径表达出的。吴庭坚烈士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红杜鹃》里的吴庭坚,却是作家运用艺术想象力,在有限的史料和口传旧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缀合、抒写、生发而成的活的逼真的文学形象。作家不但很生活化地写出了吴庭坚生命之流在环境的影响、推动下起伏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且很人性化地写出了他内心感情颤动的曲线和微澜,使他成了有血有肉、仿佛就生活在稠人广众之中的可以亲近接谈的人物。

  吴庭坚本是农家子弟出身的乡野医生。他落户小山城,以精湛的医术行医济世,过起了虽然清苦但也差可温饱、虽然有时难免缺点尊严但毕竟尚可的安安稳稳的小日子。但是在当时地主压迫、官府勒索、恶霸当道、强匪横行的社会里,随时都会有横逆来袭、飞祸降临。吴庭坚刚刚与老山通的女儿榴莲成了亲,就遭到地主勾结土匪在他家制造血案。冤屈难伸、复仇无门的吴庭坚,一度差点在青龙寺遁入空门。就在这个时候,刚刚来到车本发动农民起来闹革命的陶铸同志向他伸出了援手。在陶铸领导的“雷公会”农民赤卫队的协助下,吴庭坚参加了攻入薛家院、拳毙曾少德、奔袭栖鸟山、手刃悍匪卢义的战斗,终于报了仇,雪了恨。吴庭坚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完全是由于生活本身的推动与党的启发教育,而且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陶铸第一次向吴庭坚提出请他今后把小山城的农会工作负责起来,吴庭坚却以自己“只是一个乡野医生”婉辞了。后来经过从生活中对革命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他才接受了陶铸的嘱托,担负起领导农会的重任。这里有一段表达了吴庭坚的内心世界的人物动作、表情的白描:吴庭坚先到家人的新坟前作了一番无言的心祭,在心里决定了终于要接受陶铸同志的安排,随后,他听到了山坡下插秧的青年男女唱得火热的红色山歌:“大家一起闹共产……生死性命全抛开。 ”紧接着,作家写了这么一句:“听着这样的歌声,吴庭坚摇了摇头,会心地笑了。 ”这个微妙的细节,透过人物瞬间下意识的摇头和微笑,把吴庭坚面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和乡亲们闹共产的高涨热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复杂心理,纤毫毕现地透露出来了,这一笔的确把吴庭坚写活了,写神了。这样的细节,是有典型化的艺术意味的。

  《红杜鹃》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涉及的“史之大事” ,是频仍继出、比较复杂的,作家均不回避,以存史之梗概。而对有关吴庭坚的放轶旧闻、口碑流传的种种细故,凭借一点因由,便着力实写、渲染、生发、缀合,演绎出了生动、丰富且能表现人物性格发展的情节、细节,以构成小说生活化的躯体。如关于吴庭坚医术高明、宅心仁厚、扶危济困的传说,在小说中起了艺术酵母的作用,贯穿吴庭坚一生命运和全部故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