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关注点一直是现实,创作和时代同步,这就需要有对生活的热爱,不能冷漠地看待社会。无论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都是要热爱。另一个就是对生活要敏感,这是对作家的要求,也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需要。这些年的民生建言,都和我的创作有关。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城市社区工作者,农村教师、农村医生,都是我写作的对象。
通过新闻、网络上的素材进行写作,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一定要打动自己的内心,要做深入的了解。简单照着新闻去虚构,不是从真心出来的,难免成为空中楼阁。
——范小青
范小青说话时声音很轻,很柔,语速却很快,话题往往有些沉重。
著名作家范小青被称为文坛“劳模” ,从25岁发表人生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也是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每年提案都会关注社会基层的民生问题。提案虽然常常“跨界” ,但都跟她的创作息息相关,都是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曾有评论家开玩笑说,你的小说里没有处级以上的干部。范小青回答:“我就是偏偏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感兴趣。 ”
在互联网时代,作家远离生活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为知名作家,如何深入到和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同的领域?范小青回答,她的写作关注点一直是现实,创作和时代同步,这就需要有对生活的热爱,不能冷漠地看待社会。无论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都是要热爱。另一个就是对生活要敏感,这是对作家的要求,也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需要。“这些年的民生建言,都和我的创作有关。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城市社区工作者,农村教师、农村医生,都是我写作的对象。比如《赤脚医生万泉和》 ,就是写农村医生的。前年写了一篇关于居委会主任的长篇, 《桂香街》 。这些作品写的都是普通的民众。 ”
范小青说,现在她更多关注城市的年轻一代,尤其是这些人中的外来打工者,比如在北京工作、但父母在农村或者小城市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在城市里打拼特别不容易,跟家就在大城市的人完全不同。家在大城市的,总有一些关系和资源,父母对他们总有一些支持。根底不在这个城市的,就只能完全靠个人打拼。我的创作,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几乎写的都是这些题材。 ”范小青说,过去大学毕业生非常了不起,很好找工作,但现在大学毕业生那么多,在城市生活,他们的追求与梦想经常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我个人讲会很心酸,我会特别关注他们,会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去了解,去倾听,然后用自己的真心和他们去交流。这也是一种生活积累。 ”
具体而言,比如范小青曾关注过新生代农民工未来的问题,对她而言这一话题从哪里而来?原来她有一个熟悉的朋友,做企业,跟她提到一个现象:企业里有30多个保安人员,全是“90后”的农民工,单位给他们提供集体住宿,晚上不上夜班,结果晚上宿舍常常是空无一人。原来月初发工资,上半个月这些人全出去消费了。他们工资不多,上半个月钱花完了,下半个月就全窝在宿舍里。因为完全没有计划性,即便对未来有打算,没物质支持也没有用。朋友这么说了以后,范小青深感这些人在城市的未来是堪忧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年轻一代农民工跟父辈的农民工不一样。父辈就是出来挣点钱,寄回家去,很俭省,没什么城市文明的享受。但年轻一代不一样,他们很多已经是初中生、高中生,都有一点文化,到了城市,看到城市的样子,就希望融入城市,方方面面都要融入,既要工作,又要消费,要进网吧,看电影,下馆子。但他们的物质条件又不足以支撑这样的生活。那么今后怎么办?找对象、结婚、生孩子等等,在城市怎么发展?当然他们也会慢慢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会积蓄一点钱,但是比较艰辛。这就是我关注的话题。 ”
范小青说,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刚当专业作家时,曾主动跑到居委会去挂职,后来还到区政府挂职,都是为了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居委会挂职时,她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房屋普查,发现有一家七八口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怎么住呢?屋里搭了一个铺,男的睡在下面,女的睡上面。老百姓生存的艰难触动了范小青,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 ,就是写城市改造中的住房等一些问题。不过范小青说,这是深入生活的方式之一。但有时候对生活的积累,不一定非要到写作的地方去实际生活,像柳青那样去县里做三年县委书记,这样虽然很好,但现在不大现实。所以还要靠平时多积累,只要关注到某个点,就要深入进去。“通过新闻、网络上的素材进行写作,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一定要打动自己的内心,要做深入的了解。简单照着新闻去虚构,不是从真心出来的,难免成为空中楼阁。 ”
近年来,有很多小说家开始进行非虚构写作。谈到非虚构与小说之间的不同,范小青说,非虚构承担的责任会更重一些。小说是从艺术角度写生活,不涉及真人真事。非虚构则首先承担真实性的压力,涉及到很多矛盾。“我一直写小说,可以更自由地去创造。不过小说家必须在‘深扎’ 、接地气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升华。还要产生距离感,今天发生的事情,按照事件的模样去写,这就是新闻了。小说不仅要融入生活,还要跳出生活,拉开距离,用更高的视角去看,这样才能有小说的境界。 ”
有读者一直好奇,具有典型江南女子温柔婉约特点的范小青,为什么会持续关注农民工话题。从一篇访谈中,记者找到了一些答案。她说:“十多岁时,随下放锻炼的父母一起到农村。城市小巷里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大片的土地,看到那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才知道原来世界可以存在很多的不同。和农村孩子一起学习、劳动,把我的个性释放出来了。 ”
今年两会,范小青的提案依然关注民生,比如“降门槛提待遇,让更多医学生选择儿科” ,她说,没有去过深夜的儿科急诊,不足以谈人生。随着在城市工作的外来人口子女增多,二胎政策带来新生儿潮,这个问题正越来越突出。此外,城乡结合地带农民的文明建设、精神引导该如何开展?这也是范小青关注的话题。她说,现在很多城市扩大发展,城乡结合地带的农民变成市民,但骨子里还是农民,他们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突然的变化带来了不适应。比如有的老年农民,住不惯高楼,就去住车库。范小青说,这并不都是子女不孝,而是老人愿意和土地近一些,车库里随意,可以捡点破烂什么的。“这个提案还在准备,我要作些调研,看看这方面能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