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超越《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山神”
——何建明报告文学新作《山神》获好评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久前,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一次暖心的“让座”让全世界“旋风点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与代表合影前,一把拉开椅子,请两位年事已高的代表坐到前排。两位老人,一位是93岁的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一位是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

  黄大发,一位大山里的老人,何以让总书记为其让座?他有着怎样的故事?一切都让人充满好奇。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深入贵州山区,抵达黄大发生活现场,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山神》 ,讲述“当代愚公”“山神”黄大发带领村民坚持36年开通“天渠”的感人故事,由《中国作家·纪实》 2018年第1期头条推出,新书也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月2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百锦城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华山论剑传媒有限公司在京主办长篇报告文学《山神》研讨会,白烨、汪守德、李炳银、张陵、梁鸿鹰、王山、李朝全、高伟、白海宁、田军、李汀、赵学华、刘笑伟、刘大先、李云雷、张健、丁晓平、马娜、王国平、纪红建、佟鑫等专家学者共30余人与会研讨。

  黄大发所在的草王坝村,贫瘠缺水,“顿顿都吃苞谷沙(连玉米芯一起碾碎磨粉) ,过年才有米汤喝哟……”村民们梦想的好日子就是喝上干净水,一日三顿白米饭,一串串光棍找到对象。让村民们吃上白米饭,这也是黄大发想要做到的,他要凿渠引水,自力更生,相信人定胜天!1958年,他带领村民们向大山开战,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山打隧道凿渠,一凿就是13年,渠凿成了,水却没来……黄大发修渠之心不死, 1989年54岁时到县里学习水利,掌握技术后再度开战,在悬崖峭壁“鸟不飞”的地方,终于凿通“天渠” , 1995年,清凌凌的山泉水流进了村里,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也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了近百万斤。为了修渠,顾不上照顾家人,大儿子幼年时烧伤致残, 23岁的二女儿生病离去, 13岁的大孙子也夭折了。用一生做一件事,一件伟大的壮举。黄大发是普通人,更像一座山,一个山神,老百姓称他为神,称这条生命渠为“大发渠” 。黄大发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

  为创作这部作品,何建明冒着生命危险,三次走上位于千米之高悬崖上的水渠,亲涉险地,追忆那些峥嵘岁月。何建明说:“你问我为什么非要走这样的险路,我认为这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品质。报告文学作家,无论是写什么题材,必须要尽可能地抵达现场,离现场越近越好。你能不能在现场得到第一手材料?你能不能亲自去感受一下?这是考验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基本的素质和最重要的文德。 ”

  读《山神》 ,很多人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与会评论家将两部作品对比,青年评论家马娜认为《山神》堪比中国版的《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是同大自然不屈斗争且充满自信的“硬汉” ,黄大发同样是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性格坚毅、不畏困难的“中国硬汉” ,不同的是,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想象出的艺术形象,而黄大发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真实的人。青年理论家李云雷强调,一定意义上《山神》超越了《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是虚构的精神性写作,黄大发与他精神上相似,都是硬骨头,他所做的一切是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现实发生的,超越了圣地亚哥。

  写先进人物、时代楷模并不容易,如何更出彩,让人物更真实动人?何建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特别注重采访中去挖掘那些不易被别人关注的“零零碎碎”的东西,挖掘一般人不怎么感兴趣的东西,恰恰是这些零碎才是黄金,才是最有价值的素材和故事。“我写了四十多年报告文学,写黄大发,必须要换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的叙述方法。 ”何建明以小说的语言、小说的叙述、小说的架构来写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实现了创新与突破。序言中作者描述了“我”跟随黄大发走“天渠”的惊险场景,第一章、第四章中分别以与黄大发进行深入接触的两位水利工程人员黄著文与张发奎为讲述者,从侧面展开修渠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开篇与收尾处也予以创新。

  与会评论家充分肯定了《山神》文体探索上的创新,场景构建、结构设计、心理描写、对话叙述等艺术手法信手拈来,达到了精深、精致、精美。青年评论家刘笑伟认为这是文本内的跨界写作,它不仅仅是报告文学,有小说的品质,有散文深情的笔法,结尾又有诗歌的澎湃激情,认为“他既戴着放大镜又戴着显微镜去书写” ,敏锐地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又善于把握细节做细腻的特写,画面传神。评论家白烨认为,这是一部“有我”的写作,作者把自己揉进去了,作品内容和形式达到了相对完美的结合。青年评论家刘大先指出,中国文学有风雅颂传统,其中颂现在已少见,报告文学正可以继承颂的传统,与审美式的飘逸的个人抒情不同,完成宏大抒情。另一方面,黄大发是普通人,将人上升为神,是对崇高美学的张扬,在当下创作环境中尤为珍贵,将个人融入到群体当中,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自力更生,推动中国一点点前进,这样的人才能上升为神。评论家张陵称赞《山神》为年轻作家写报告文学人物的范本,走进新时代,报告文学会更加受重视,报告文学要善于发现黄大发一样的人,他们不是高大全的“先进人物” ,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具有道德引领具有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