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英雄们,值得每一个人向他们致敬
——评臧思佳长篇报告文学《极殇》
栏目:视线
作者:赵本夫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图为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吉隆边防检查站官兵地震后将伤员和群众送上救援飞机,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留下坚守国门。 陈小红 摄

  对报告文学的定义一直有很大争议,有人主张应当以事实说话,以报告为主;有人主张应强调它的文学性,可以适当虚构。从“85后”警花诗人臧思佳首部长篇报告文学《极殇》可以看出,臧思佳是主张前者的。这部西藏抗震题材报告文学的很多内容甚至更像一个作家的采访笔记,呈现给读者的是大量原始资料和场景,作品也因此更加可信,更加感人。作者置身现场采访,用她的眼睛和情感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平凡英雄形象。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年轻战士,在生命受到地震灾害威胁时做出的生死抉择,这些感动人心的事迹都摆在那里,都在高原老百姓的面前,都在人们口口相传的丰碑中,这些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能够感受得到。

  的确,吉隆口岸“21勇士”并不是被立功、被命名的那一刻才是英雄,他们早就是也一直是英雄。记录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时准备用生命、鲜血、汗水保卫国家和人民,服务百姓的英模,还需要虚构和想象吗?记录下来就是了,只怕没有任何一支笔能完整记录他们的日日夜夜,记录他们质朴作为背后的高尚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被命名的英雄其实还有更多。或者说,我们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整体都是英雄,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每逢国家遭灾、人民遭难的生死关头,我们曾无数次看到总是他们冲在最前头!

  多年前,我曾参加一个中国作家走军营采风活动,从二炮部队、陆军、空军到海军,在十几天的时间里,行程数千里,每一次看到的都是感动和震撼。那些年轻的士兵一腔腔热血令作家们接受一次又一次洗礼。一次,我们在北海舰队参观一艘潜艇,那是一艘常规潜艇,将要退役了,战士们曾驾驶它完成一次次任务。潜艇空间狭小,结构极为复杂,大家看不懂里面成千上万的设备零件,但看到了战士们在里头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大洋里执行任务,有时出海一趟要几个月,沉潜在一个不辨昼夜的无声世界里,见不到阳光,甚至见不到海面的波涛,窒闷的空气中含有几百种有害物质,但他们得忍着,无边无际的黑暗、寂寞、孤独考验着这些年轻的水兵,他们有的还不到二十岁。回来上到岸上,很多士兵会在阳光下嚎啕打滚,只因这时,他们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我们参观者爬出潜艇后,我看到一位来自北京的女作家站在潜艇一端许久,面向大海,泪流满面。我很了解她,这是一位极有才华特立独行的女作家,不喜欢任何束缚,但那次,她默默流泪了。后来的座谈会上,她哽咽道,现在我知道了,我的自由是有人付出代价的。

  是的。国家的繁荣、强大,社会的安宁、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有人付出代价的,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天然就该享受自由的。一个伟大民族总需要一些面向星空、生而为道的人,但当我们高谈阔论时,千万别忘了那些在边疆、在高原、在长空、在荒无人迹的地方守卫着万家灯火的人。这本集子中的抗震英雄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