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去国怀乡的情感,也是对文学故乡的信任与仰望
作者:蒋一谈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余光中先生这一代人,创作时期横跨五六十年,这样的诗人走一个少一个。

  我读书时就读过他的作品。中国新诗一百年了,台湾诗歌的现代主义是很有代表性的,但相比较而言,余光中先生的诗还不是现代主义,他的主要作品属于新诗范畴,属于新诗派,讲究抒情和乡愁。作为老一辈诗人,非常难得的是他的思维并没有随着年龄增大而衰退。

  余先生在70年代的台湾得罪了不少知识分子,也写过“讨伐”台湾的诗人和作家的文章,直到现在仍被别人诟病,但那都是基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这些事情都会随着时间推移烟消云散。好作品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墓志铭,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我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写作者,其实最应该学习的是老一辈作家身上那种坚韧,他们都是经历过大磨难大挫折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经历过这些是否还能挺过来?或者说挺过来后,我们对文学的写作到底还会有多少激情?相对他们那一代,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抗压能力是虚弱、脆弱的。

  余先生的代表作是他的《乡愁》 。乡愁其实是两个概念,一是作为个体对故乡去国怀乡的一种情感,另一方面,文学本身是乡愁,即一个作家、诗人对文学故乡恒久的信任与仰望。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多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

  诗歌是一个桥梁,能帮助人们认知这个世界,诗歌之所以与其他门类相比地位这么高,因为诗歌最能训练语言。 《乡愁》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这么受欢迎?因为从台湾到大陆,其实就是从这一端到另外一端,首先是行为上的,然后是精神上的。乡愁是诗意的,乡愁的对应词语是乡怨,乡怨则是冷漠的。

(蒋一谈  著名小说家、诗人)

    吴思敬、龚学敏、蒋一谈三篇文章为本报记者集体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