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怕嫁错郎》剧照
东北农村轻喜剧《女怕嫁错郞》9月中旬在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开播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 9月29日在CSM 52卫视黄金档榜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这部电视剧由编剧林和平编剧并执导,闫学晶、赵君、林家川、王红梅、来喜等主演,通过女主角蓝月(闫学晶饰)挽救失败婚姻的故事,展现出现代农村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百态。剧名正是蓝月的婚姻写照,她年轻时错失爱情,嫁给了个不守本分、嗜酒如命的郞大树。郞大树进城想做生意,拿出家里的35万元与其初中同学曲萍合伙开手机店,结果不光自己的钱被骗光了,还欠下了45万元的外债。面对这样的婚姻,蓝月并没有一走了之,她除了辛勤养牛之外,还组建了映山红民间艺术团,促成了映山红民间艺术团与一个风景区的合作,最终维护了家庭的和谐,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10月9日,中国视协在京召开了《女怕嫁错郞》的专家研讨会,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这部剧与之前赵本山打造的同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作比较,认为这部剧在很多地方超越了《乡村爱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指出,这部剧没有一个镜头、一个情节拿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制造喜剧效果,这需要一种格调,需要一种情怀,需要一种硬工夫。这个片子的矛盾冲突不靠吵架,也不靠兴起冲突搞热闹,而是挖掘生活本身所有的幽默性和喜剧因素。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也肯定了这一点,“这部剧没有在残疾人或者戏耍人做文章。这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自信自己的作品可以靠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赢得观众和感动观众。 ”
以往东北题材电视剧中,二人转只是一种包装形式,在《女怕嫁错郎》中,二人转已经成了剧中除了郎大树的生死外,一条重要的主线。《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说,走低俗路线的喜洋洋艺术团被走绿色二人转路线的映山红艺术团取代,带出更多的戏剧和情感冲突,最后,郎大树和二人转都起死回生了。“低俗二人转是行不通的,不符合二人转艺术发展规律,不符合观众审美规律,电视剧让二人转回归了主体,这些都体现主创人员向二人转的致敬。 ”他说。
作为农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女怕嫁错郎》对现在东北农村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李准说, 《女怕嫁错郞》直面东北农村现实难题,揭示当代东北农村农民在致富路上的风险。郞大树35万一下没有了,他想当老板却欠下45万的债务;用二人转演出时候受到的屈辱揭示了当代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和资本的双重关系,为了挣几千块钱,所有的演员都趴在地上给人家当孝子。资本的操控下,尊严就成了商品;农村开始变富,人们生活达到奔小康,但是现实的经济条件还没让蓝月达到在离婚后,让孩子和婆婆都能得到很好照顾的程度,所以观众通过蓝月和郎大树和董家亮三者关系,可以看到爱情和婚姻的分离,还是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李准说:“电视剧最后把难题留给观众,非常之形象,没有任何说教。 ”
“女怕嫁错郎” ,可要是真的发生这样的不幸之后,女性怎么办?在这部电视剧中,塑造了蓝月这样的女性形象。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说,蓝月因地制宜,她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门口挖掘自身潜力,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成功塑造了一位有自尊、有原则、有担当的,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现代意识的农村女性形象。刘玉琴认为,蓝月的选择需要一定勇气,她身上有情感的温度和现实的热度,某种程度上,她对家人的情感,已经超出了小家的范畴,具有大爱的品格。用行动传递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自觉承担精神。
剧中人物的两句口头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钱还烫手啊? ”“我咋办? ”中国视协研究部主任赵彤说:“优秀的创作者不是通过作品向社会开药方的,而是揭示问题的。剧中重复出现的两句口头禅的艺术价值在于提示了中国民众普遍的负面的基层心态。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心态国情。 《女怕嫁错郎》就本质而言,是复述着君子忘我,小人唯我的判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赞同赵彤的观点,他说:“为什么这么多角色异口同声地不约而同地冒出这句话‘钱还烫手? ’这是物欲化的一个典型语言。大家注意到了这个戏中钱贯穿始终。其实也给观众提了问题:怎么样看待钱?‘我咋办’这句话代表着利己主义的泛滥,什么事情只是以我为中心。 ”
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认为,中国需要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电视观众需要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在创作此类题材电视剧时,主创需要打开思路,不要认为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是专门给农民看的,正如同写工人的电视剧并不只给工人看,写军人的电视剧也并不只给军人看一样,各种类型题材的电视剧才能越拍越好。
同时,专家们也对剧中一些人物的扁平化设计、人物逻辑前后不一致等提出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