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我一向是爱憎分明的,对于天津人的口音我却是又爱又恨。记得刚来这,有次出门,遇着位老奶奶在卖吃食,见着我便吆喝: ‘姐姐,买点尝尝? ’我有些愠怒地走过,对于这样的称呼我招架不住。后来经历多了就慢慢适应了,只是听到出租车司机在路边高亢地喊句: ‘姐姐!打车走不! ’明明是个光着头的壮汉,冲我叫着这样的称呼,我依旧会笑出来。 ”
上述这段话,出自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大学生之手,看后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属于青春独有的记忆。文章选自第二届“津塔杯”天津市大学生散文大赛,被收入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的地标》一书。对于大学生的文学创作, “津塔杯”散文大赛的组织者之一、作家秦岭一语中的:由于她婉拒世俗和偏见,排斥芜杂和桎梏,她在文学的季节里,显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
不久前,第二届“津塔杯”天津市大学生散文大赛暨文学名家对话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天津市社科院、天津市写作学会以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十多所文艺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作家、获奖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晨亮、作家龙一围绕“我的青春阅读”主题展开文学对话,现场解读了大学生的提问。 “津塔杯”散文大赛由天津市写作学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支点文学网以及天津市和平区文联共同举办,是继2013年推出首届“津塔杯”大学生微小说大赛后天津的又一重要文学活动。大赛自去年11月启动,面向天津全市高校征稿,收到了20多所高校跨越工、文、法、哲等多学科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应征稿件数百篇。稿件以散文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天津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感悟。
《青春的地标》收入了参赛散文80多篇,是天津大学生在这个时代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一次集体发声,他们对天津历史、人文、地域的遐思和追溯,多源于自己独立的认识和判断,他们对天津有着浓浓的依恋,从他们的文章中,似乎能听到大学生们在津沽大地的每一条百年老街上、每一片梧桐树的浓荫下、每一处巨变的热土上、每一幢欧式风情的建筑旁或铿锵、或细碎、或轻盈的脚步。秦岭说: “这样的文字,纯真而干净,注定属于青春,属于书生意气,属于花样年华。物质和新媒体时代,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文学早已在多元化世界的挤兑、蚕食和覆盖下显得形单影只,即便在小众化的文学空间里,美妙的异彩纷呈仍然十分有限,随风逐浪和时尚流俗随处可见。但大学生们的散文创作始终像深谷清溪,她不会被反复无常的气候所左右,不会被变幻交错的时空所迷惑,他们立足于学习和生活的现场,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遵循内心的真诚和感受。 ”
如果说大赛作品集是大学生们点亮的青春篝火,秦岭见证了收集薪柴的艰辛过程。五年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范伟、刘卫东、商昌宝、段守新等几位青年学者和秦岭在交谈中表示,希望与秦岭所在的天津市和平区文联加强合作,进一步利用天津高校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资源,瞄准国内大学文史教育教学的前沿,构筑教学、网络、实践三者联动平台,尝试为从事文史类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们开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二课堂,通过促进一线教师、文艺理论专家、报刊编辑、著名作家、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探索高校开放式教学的新路径,激发大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散文大赛的举办与《青春的地标》的结集出版则是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文艺审美和文化素质的又一次尝试与实践。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范伟指出,由大学设立的面向在读大学生的文学大奖数见不鲜,比如英国有牛津大学设立的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访问学生的“华纳·雷克斯奖” ,在美国,华盛顿学院面向大学生设立的“索菲亚·科尔奖”甚至被评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大学生文学奖。在亚洲,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新加坡大专文学奖” ,是面向新加坡各大专学府在校全职和兼职学生的文学奖,迄今已举办了十七届。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类面对大学生的文学奖项,在中国还很少。范伟说,“津塔杯”微小说奖和大学生散文大赛虽然还仅限于天津,但是个可贵的尝试,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用文学的形式,托举起津门学子的青春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