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世事沧桑中渺小个体的悲欢离合
——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观后
作者:景俊美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剧照  唐东生  摄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梅戏剧团晋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现代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 ,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抗战剧。在众多同类题材舞台剧中能出新意、寓深意并不容易。这部剧在戏剧形态和蕴含上的特点有二:一是回汉民族关系的代入,二是时代跨度的调整。也因此,故事具有全新的视角和较为深刻的反思精神。在民族关系方面,剧作以回族姑娘沙玉凤的视角叙事,围绕她与新四军老战士黎生栓的真挚感情及生离之苦展开,回族文化、地域文化及社会风情拿捏贴切,主题鲜明,叙事饱满,给人以警醒的同时,也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时代跨度方面,该剧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横跨到改革开放后,涵盖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世事沧桑中渺小个体的悲欢离合。该剧以平凡人的视角、小故事文本方式向那些为抗日、为国安族强作出巨大牺牲的默默无闻者致敬。他们在战争的年代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家庭和爱情,却因为特殊的原因反而成为被遗忘、被损害甚至是被侮辱的人。这些人的一生,正映射着社会阔步前进的道路上,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启示我们怎样面对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以及那些历经风雨的人们。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没有好的唱腔、动听的旋律,无从谈起艺术的感人。 《榴花不开盼哥回》的唱段设计地道、有味、悦耳,剧种特色鲜明。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抒情性强,人物情感与唱腔圆融一体。第三场中,沙玉凤与黎生栓互生情愫,欲说还休的羞怯以及相爱的欣喜在两人的对唱中娓娓道来。第六场中,沙玉凤得知黎生栓死亡的消息后,痛心疾首的独唱饱满深情、充满张力,观后令人不禁潸然泪下。二是节奏感好,整台戏张弛有度,以唱取胜,富有韵味。过场音乐质朴细腻、自然流畅,较好地烘托了戏曲的故事与人物。第五场中,四姐妹到沙玉凤家提媒说亲,小曲儿鲜活生动,对唱流畅自然。悲与喜、风趣幽默与悲情苍郁适宜调度,使人在感受宏阔人生的同时,也体味到了黄梅戏的丰富性。三是传唱性高,音乐部分占2 / 3,唱腔丰富、唱词动人。第六场沙玉凤在哭诉黎生栓的闪回里,小曲儿“哭着嫁个郎……笑着娶新娘小格郎子也!千年不改一个样,我的个郎,妹的个郎啊,小格郎子也……”的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鲜明对比,更加烘托出沙玉凤的凄凉内心与生命顽强。主题曲—— “三处桃、两树李,守在园内,望穿了青山,望断了水,怎就望不来哥哥回。哥哥喂……榴花不开只候哥哥归!只候哥哥归! ”韵味十足、旋律优美,令人回味,更令人慨叹。

  本子再好、音乐再动听,如果不能落实到演员的表演上,也难以成戏。该剧主要演员不多,但表现功力强,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是男女两位主角陈晓玲和汪卫国,唱词多、旋律高、难度大,表演富有挑战性。陈晓玲饰演的沙玉凤年龄跨度大,从年轻貌美到人老体衰,无论是肢体外形还是生活细节以及表演上的快慢、疾缓、轻重、高低,陈晓玲揣摩人物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表演细腻、到位,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汪卫国对黎生栓的把握与塑造也很到位,特别是他对唱腔要唱出情感、要轻松自如地表达,装饰音不乱加的把握,是理智而清醒的艺术体味。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他们的表演富有魅力,具有震撼力。演员虽然年轻,却已具备了浑身是戏的“角”的胚胎。如果他们照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在好剧目的带动下,艺术之路不可限量。

  当然,如果以精品来要求,该剧也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男女主人公在相知相悦、心灵交感的前提下产生了感情,其感情的基础需要坚实的、令人信服的铺垫。只有将前面的铺陈做得真诚、真切与真挚,后面沙玉凤能够守候四十年的岁月才能更加感人和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