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文集》十卷本
我们在北京大学“境界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聚会,祝贺张世英先生九五华诞和张先生文集十卷本出版,我想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向张先生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对一个学者而言,表达祝贺的最好方式便是如今天这般,既有个人精神的独立呈现,又有万物一体的情意相通。而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会聚在“境界与文化”的标题之下,可以感受到思想世界的内在张力,以及生命和社会的多元维度。
张先生从世外桃源的柏泉乡走出来,这个有着数学头脑的年轻人经历了西南联大的学习,从1952年起落脚北大哲学系,至今已经有60多年。没有谁比张先生更了解北大哲学系。2012年哲学系百年庆典之际,先生曾经撰写《北大哲学系的100年》 ,归纳北大哲学系的传统为:“在继承中华思想文化之优点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之所长,以补自己之不足。 ”在此基础上,他把北大哲学系分成三个阶段: 1949年之前、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张先生直率地指出了北大哲学系的两个不足:一是国学研究还不够踏实,二是缺乏独创性的哲学思想和巨著。这些分析都非常中肯和准确。
张先生是北大和哲学系传统的继承者,他的学术活动归结起来,就是立足于中西比较会通基础上的思想创造。在黑格尔、康德和孔孟老庄之间,在逻辑和境界之间,在主客二分和万物一体之间,在“做自己”和“在一起”之间,发展出万物不同而相通的新万物一体哲学、新的中国哲学。张先生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有独特而丰富创见的哲学家,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先生通过自己的学术工作弥补着上述的两个不足。既拓展了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又发展出独创性的哲学主张。
张先生是一个真正体现了哲学思考本性的学者,不是为了捍卫一个结论或者主张,而是永远在路上的思考。无论是早期的西方哲学研究,还是以《天人之际》为代表的中国哲学转向,以及几年以后以《中西文化与自我》为代表的自我修正。我们看到一个关怀中国和世界、不停息地追求真理的思想者。
最近收到张先生的一篇文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审美的人》 ,先生表示要在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宣读。这篇文章的确很适合这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在某种意义上说,该文是张先生哲学思考的集中表达,从黑格尔的思想框架出发,而又超越黑格尔,表现出中国学者的哲思能力和境界。张先生从最低欲求的意识出发,经历了求知意识、道德意识,而到达审美意识,最后归结到自由而审美的人。
非常喜欢读张先生的回忆录。无论忆师还是论友,在点滴之间渗透出爱和尊重。师者贺麟、冯文潜、冯友兰、汤用彤、闻一多,朋友熊十力、石峻、吴江、任华、汪子嵩,通过回忆录中或沉重或轻松的细节,这些名字都活了起来,让读者去感受前辈学者的生命。
张先生健康的身体和活泼的灵魂是哲学最好的名片,也是哲学系最珍贵的镇系之宝。如果有人问哲学是什么,我们不必有太多的解释,请他们去看看张先生,就可以感受哲学的内涵和魅力。希望张先生一直把学问做下去,一直把微信玩下去,一直把智慧传递下去。
古语有云:仁者寿、智者乐。我想用张先生的名字加上一句:英者美。
(本文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王博在5月20日北京大学“境界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言内容有部分删节)
相关链接
十卷本《张世英文集》出版
本报讯(记者 金涛) 5月20日,“境界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张世英先生九五寿诞祝寿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者回忆了与张世英的深厚情谊,研讨其学术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研讨会上推出了十卷本的《张世英文集》 ,囊括了张世英一生的主要著述,包括他赖以成名的黑格尔研究著作5种,以及康德研究、哲学导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随笔、回忆录等,全面、完整地呈现了张世英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以及从学从教从研生涯。
1921年出生的张世英先生经历了抗战、新中国成立、“文革” 、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抗日战火中求学于西南联大,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站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三尺讲台,从亲历政治压倒一切的动荡历史,到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与学术的彻底转折,张世英传奇的治学生涯可谓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一部缩影。近年来张世英提出“审美启蒙”说,指出审美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眼光中,美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美学的未来走向、美学家的使命,应以推动启蒙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