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的“讲究”
——杨少衡《上汤子》读后
栏目:观点
作者:石华鹏  来源:中国艺术报

  短篇小说虽短,但要特别“讲究” 。换句话说,正因为短篇小说短,所以要特别“讲究” 。如果篇幅短,又不“讲究” ,读者读不到什么东西——比如氛围啊、韵味啊、有趣的人物啊、意外的故事啊等等,哪一样都读不到,这样的短篇就算不上好短篇。何为“讲究”呢?就是看似随意,不经意,实则处处精致,处处有心,处处经营。

  著名小说家杨少衡的最新小说《上汤子》 (载《福建文学》 2016年5期) ,就是一篇特别“讲究”的短篇佳作。

  故事“讲究” 。“我”同宿舍的知青傍晚出去摸石麟了,他女友来找他陪她去上汤子——洗野外的温泉澡——他不在,他女友便央求我陪她去。我去了,坐在门外守护,结果有几个人突然来了,来人中疑似有她男友。怕说不清引起误会,慌乱中我也躲进汤子房。任凭外面的人怎么叫唤、折腾,我们俩都没开门,熬不过,外面的人走了。之后,我们俩逃跑回去了。表面看,这个故事普通得有些简单,但要把它变成一篇小说,而且还是一篇好小说,那就得“讲究”了。

  在这个故事里,杨少衡至少有三点“讲究” :一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惊天动地。这是写作本事。小说不动声色,用现场烘托、情节延宕、背景交代等方式,把简单故事写得“惊天动地” ,紧张氛围一直渲染到最后,很有吸引力,读者屏住呼吸阅读,停不下来。二是叙述节奏恰到好处,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是经过精心设置的节奏。三是情节不俗。小说最后,那伙人并没有弄开门,故事戛然而止,误会也就不存在。假如作者让那伙人弄开了门,引起一场情感误会,抑或闹出个什么案子来,那么这个故事就“俗”了。“俗”在很多写作者都这样设计故事,喜欢把小事变大,大成一个社会矛盾问题,而这个小说不走寻常路,把小事变小,变更小,最后变没了,只变到两个人心里,成为两个交情并不深的人的共同秘密,故事变成了“心里秘密” ,那小说就有意思了,所以说只有“讲究”才会不俗。

  语言“讲究” 。好小说必然讲究语言,那种新鲜、灵动、传神的语言是好语言,好语言如清泉石上流,既悦目又赏心,好语言能呈现出一种话语腔调、一种叙述气质来。气质这东西很迷人。 《上汤子》有了自己的腔调和气质,是那种灵动简洁、佐以小幽默、小风趣的腔调和气质,这东西很抓人,让人回味,如一个老实孩子的恶作剧。小说的话语腔调和叙述气质来自于语言上的“讲究” 。 《上汤子》的语言至少有三点“讲究”让我印象深刻:一是短句子,简洁有力。比如:“天已经黑了,有月亮,走到村头路口,肖玉华已经站在那棵榕树下,月光从树叶间落下来,斑斑点点洒在她身上……”整个小说叙述干净利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二是对话节奏感强,有音乐性。 《上汤子》的对话在人称转化上变来变去,一会儿直接对话,一会儿间接对话,很丰富,读者也随之琢磨,很有意思。三是陌生化的比喻。比喻是叙述的“焰火” ,啪嗒一下,绚烂而光亮,让叙述光彩照人。这个小说有几个比喻非常漂亮,读了忘不了,比如:“跟我比起来李家俊干净得就像块肥皂,但是肖玉华还说他臭”“女孩洗澡比较麻烦,可能因为力气小,身上弯弯曲曲地方又多,她们把自己搓干净一定格外费时间”等等。说一句狠话:写不出好比喻的作家不是好作家,没有几个好比喻的小说不是好小说。

  余味“讲究” 。这个小说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味道就大打折扣,顶多就是一个精彩的历险故事,因为有了最后一段,小说的意味就升腾起来了。“后来我们相继回城工作,她跟李家俊最终没成,她出国去了,现在在澳大利亚。我和李家俊至今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各自娶妻生子,偶有见面。我始终不知道那天晚上被我们关在汤子门外的是不是有他” 。“许多年过去了” ,当年的汤子“盖起了一座温泉度假村” ,“已经没了当年那个浴后女孩头发上肥皂的香味” ,“我不知道她在遥远的澳洲会不会偶尔回想起那一个夜晚” 。这一段结尾,让小说不再是历险故事,而一种情怀了,那种感慨、怀恋、感伤和秘密混杂在一起的情怀。青春岁月流逝不在了,只剩下了青春故事的回忆,那就让回忆像故事那般“历险” ,既紧张又甜蜜又怅然,时间带走了一切,把当年的秘密留下了,而守着当年秘密的另一个人呢,是否还会记得?小说最难的是由故事上升为情怀,有了情怀,小说便有了耐人咀嚼的余味,短短的《上汤子》因为“讲究” ,而余味无穷。

  “讲究”既是短篇小说的一种写作技法要求,也是一种写作境界。有人把短篇小说写作看成“针尖上的舞蹈” ,作者的“表演”空间狭窄,又要呈现出“美”来,不“讲究”不行。故事似织锦,要丝丝入扣,不俗不艳;韵味似醇酒,要绵柔悠长,余味不断;语言要准确灵动……

  杨少衡的《上汤子》是“讲究”的,有着大手笔,让人想起汪曾祺、林斤澜等小说前辈的短篇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