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是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活动,它是评论者面对戏剧作品向观众和读者做出的喻示性活动。当前戏剧评论存在不少问题,如专业评论家队伍需要更好地建设,真正专业理性、具有问题意识、建设意识、前瞻意识的戏剧批评文章凤毛麟角等。新近读了戏剧评论家吴新斌的《新语境下的话语重构——当代戏剧丛论》一书,能给人眼前一亮的阅读感受。纵观这部戏剧评论集,笔者清晰地感到,有一种直面戏剧实践的“在场感”扑面而来——这是一位活跃在戏剧前沿的青年学者以自身的艺术理念和理性思考,勾勒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戏剧创作演出的概貌。该书包括“凭海观澜”“品剧读人” “台前觅诗”三辑,分别针对戏剧现状、剧目和艺术家、舞台美术进行独立思考和理论梳理。本书集批评话语建设、审美感悟和文化反思为一体,内容丰富、例证详实、分析细致,不乏针对性和思辨色彩。这些凝结着辛勤汗水的一篇篇文稿,体现了作者对戏剧本体的深入认识,对戏剧创作和传承发展诸多层面问题的深入探讨。
“在场感”源于作者密切关注戏剧剧目创作活动,洞悉剧坛现状。
毫无疑问,戏剧艺术是活态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且这一特殊的领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理念的更新,发生潜移默化、甚或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新斌深知这一点,他多年来一直广泛关注福建乃至全国的戏剧发展现状,绝非从既有的“书斋理论”出发来评析创作,而把眼光聚焦于生动丰富的创作实践现场,从宏观到微观,从剧本到二度创作,从剧团到剧种,从剧作家到表导演艺术家、舞美设计家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性的解读。
吴新斌在福建剧协工作近二十年,熟悉全省的戏剧艺术发展情况。他积极参与福建各院团剧目创作辅导,对众多主创人员、演员等有着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他经常直击全省、全国各种戏剧现场,在福建艺术节乃至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京剧节等国内重大活动中,经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往往各种评审工作结束,他的理性思考并没有结束,一段时间之后,总有一些沉淀着思想的文字见诸专业报刊。从《梅花奖与演员培养》 《热演之后的冷思考》 《当代戏曲演剧空间的新创造》等文中,更深切地表现出吴新斌对于福建戏剧创作乃至全国戏剧创作现状的宏观把握和理性思考。他时刻关注戏剧事件、理论思潮,紧密关注并长期跟踪一线创作,饱含着戏剧工作的热情与高涨的艺术激情,并以此推进理论评论工作。
该著辑录的评论文章,对近年来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剧目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评介,其积累的剧目演出素材和创作现状丰富具体。吴新斌不仅对重大艺术活动进行整体的评述,还关注各类剧种、戏剧团体最新动态,针对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越剧、秦腔、沪剧、桂剧、豫剧、京剧等福建乃至全国多个剧种剧目及剧作家、表演艺术家撰写了大量文章。多年来,他坚持关注戏剧作品,贴近戏剧本体,反映戏剧现实,其理论思维和学术观念建立在广泛的感性体验和个人的艺术审美把握基础之上,并且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发现,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戏剧观念。在他已经成文的评论作品当中,集中体现了以开放、理性、本体的艺术思维深入分析戏剧现象的评论特点,体现出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为文作风,充满了思辨性、理论性和前瞻性。
吴新斌在对戏剧创作、演出进行思考、批评的同时,对戏剧批评本身也进行着理论上的探究。他结合当下戏剧评论环境以及批评者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提出对于如何增强戏剧批评有效性的思考和主张。面对新媒体的出现,他倡导戏剧批评要主动适应新的话语空间,让戏剧评论在评论者、创作者、读者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互动关系” ,以展现担当意识、人文精神、保持独立品格等。
在吴新斌看来,创作也是一种评论,评论也是一种创作。他坚持走理论结合实践、贴近戏剧本体又重视学理思考的评论之路,积极地构建和拓展属于中国戏剧的批评话语空间,笔下的评论文字充满生气和新意。其学术研究方法吸收并发扬了“前海学派”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注重对传统的继承等优良传统,并在具体的评论工作中坚持和发扬。他的戏剧评论文章关注戏剧舞台整体。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尤其是中国戏曲,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灯光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作为评论者很难样样精通,但是评论家必须首先要有舞台演出综合性的意识。这种评论才符合戏剧作为演出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才是“当行”的评论。
总之,这是一部充溢着作者思想见地、写作风格的评论集。这些着眼于新语境、饱含激情又不乏理性思考的戏剧评论,以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展现了戏剧的现状,体现了作者对于近年来中国戏剧的发现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