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不忍负周郎
——读周奉真诗集《此身未忍负流光》
栏目:视线
作者:叶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知道,一定有另一种澎湃的诗意,若地火一般,燃烧在地平线上。它丰沛,充盈,浑圆天成,有着独立的美和质地,却为眼前这个喧嚣的诗坛习焉不察,充耳不闻。我还明白,在所谓的诗人之外,另有一些人秘密地保有抒情,带着鲜烈的立场与爱,冷眼向洋,叩问生命和自己,却从不说出。——这些诗意缠身且低于尘埃的人,这些在寂静中坚守的人,构成了另一种坐标或文本,需要重新去发现,同时也催逼着我们去检视自己。

  无疑,周君奉真先生历二十余年之功,创写编订的首部诗集《此身未忍负流光——默缘堂廿年吟草》 ,便在上述我所指认的范围之内。

  《此身未忍负流光》涵括了奉真先生自1994年至2015年间的649首佳构。这一本层峦叠嶂、杂花生树的诗集,既有作者咏史寄情、访朋问友的慷慨篇什,也有作者大地漫步、指点山川的瑰丽想象;既有怀人感物、判断四序的沉着书写,亦有他云游宦海、长途奔袭当中的点滴记录。二十余年来,奉真先生一直游走在文坛之外,躬身砚田,伏首芸窗,不事声张,过着一己的诗意生活,然而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当下诗词创作的敬意和追索,不断地汲取营养,剔除糟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逐渐形成了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的抒情方式。该书虽说是奉真先生的第一部诗集,但他对诗词技艺的研磨与挑剔,对自己作品的审慎和打磨,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手的行列。

  也许,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吟哦岁月中,奉真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爬梳与体悟,对古典诗词所具有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集合,以及对声韵之美和对仗之美如何跟当下的社会生活产生共鸣,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诉诸具体的诗行之中。在自序《童蒙者拾其香草》一文中,奉真先生如此捍卫道:“……恰是这种格律‘约束’ ,使真正的诗家词人,对语言的运用因难见巧,自律生新。他们对文字形音义的千变万化、艺术联系及各种连锁作用,吃透至极,运用出神入化,使诗词富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 ”在这一点上,奉真先生确立了自己的标高,那就是向唐宋看齐,向李杜致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系统阅读了奉真先生的诗作,不揣冒昧,我以为以下几点乃是关键词,也是通向这一片诗词密林的不二捷径:

  精神性  无疑,精神性是一首诗词最迷人和最绚烂的底色,当然也是一首诗词在建构当中需要仔细塑造的屋宇或骨骼。丹青难写是精神,但一首失却了精神底色的诗词或画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如何也不会飞翔和高迈起来。唯有精神性的丰沛和弥散,一首诗词的内在格局与它所禀赋的阔大气象,方能像一束战栗的思想的闪电,穿透时空,为人们所记取。

  在这一点上,奉真先生有着清晰的认知。他说:“昔年曹孟德、杜子美之煌煌诗篇,后人皆目为‘诗史’ ——他们伟大的诗篇,是那个时代的风云史、悲喜史。予岂敢妄称沾溉前贤之咳唾余沥?然不佞浅诗陋词,就个人而言,实则是行藏的历史,记忆的仓库,忧乐的抽屉。愚意以为,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有其悲欢离合史,而这些常人生命史的点滴,差可汇总、丰富、还原真正的时代史,真诚的国家史。 ” (引自序《童蒙者拾其香草》 )

  洵不虚言。奉真先生在个体的书写中,也正是秉持了这种精神唯上的格局与气象,才使得他笔下的文字元气淋漓,词锋锐利,汗漫滔滔,氤氲一片,踏足于大地之上,目射于古今之远,令人捧读之下有一种酣畅的陶醉感,豁然,通透,继而身心肃穆,庄严顿生。

  深沉感  犹如奉真先生窗外的那一条黄河一般,即便再激越再汹涌的大河之水,如果没有了深沉宽阔的河床来依托,如果失却了蜿蜒不绝的河岸去护持,那它也将丧失了自己的雷霆之势,万千气象。深沉感是这部诗集的一个显著标签,它来源于奉真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浸淫与思考,也源自他长期以来在文化领导岗位上的见识和深入挖掘。恰是因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便使他在实践和理论上有了一种荷担的勇气,一种传承的使命。

  奉真先生说:“……所以古人作诗尚‘真’ ,提倡‘为情造文’ ,反对‘为文造情’ 。在今天,这依然是指导我们写作古典诗词的圭臬。这就要求作者带着深沉的感情,对事物细心观察,认真体验生活。春云夏雨,秋虫冬雪,花开花落,往往是我们的缘情之端;登临山水,夜雨青灯,风云变幻,常常触动肝腑,发声为乾坤清气。 ” (引自序《童蒙者拾其香草》 )

  是的,这种荷担的勇气,就像宽阔的河床,这种传承的使命,也好比是峻峭的河岸,有了这两者的自觉与勃兴,深沉感便如蛟龙沉潜,一脉千里,而在诗词的气象上,又表现为雄浑、辽远,势大力沉。

  真挚感  建立在精神性基础上的一番书写,还必须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去拓展一首诗词的广度与深度。在奉真先生的这部诗集里,真挚感体现在他对人生和事物的热烈判断,对情绪的精准掌控,对语言的细心锤炼和打磨上。卡尔维诺曾说,准确是最优美的语言。正因如此,奉真先生在二十余年的不辍写作中,逐渐磨砺出了一种语言的穿透力,一种简约、凝练、沉吟的风格,并使内心的真挚情怀贯注其中,平平仄仄,烁烨光华。

  林东海先生说:“…… (奉真)所长在一‘真’字,正切其‘奉真’大名也。笔下所流露者,无非真情。其语言平易切实,清朗空灵,上承唐诗余脉,中切宋词流风,故似有词语入诗之鲜活,无辞藻之堆砌,避典事之罗列,是以通而不塞,简而能明,读来有爽朗明快之感。 ” (引《默缘堂廿年吟草》序)

  是的,一首诗词仅有了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它必须在内部的肌理、韵律和字词间,以至眼界和情怀上贯穿一种滚烫的真挚感,使之发散,使之漫漶,像月光下的银子一样散发光芒。这种真挚,小到一草一木,大至社稷苍生,皆是诗人去安放灵魂的所在,也是诗人构筑自己天地的关键。——说到底,这种真挚感就是一首诗词的美妙温度,也是一个诗人毕生所求索的格局与气象。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拜读了奉真先生积二十余年心血所结撰的这一部诗集,我似乎还从字里行间中看见了五种元素——灵魂、情感、思想、脚步和勇气。无疑,这部作品就是奉真先生自己的心灵史与成长史,现在它出版发行了,亦将归入邈远的时间长河中去,作为一个诗人生命的发言,作为一个人不曾虚度的证据,有待更广泛的传布,有待更多的读者去倾听。

  对于一位砥砺执守、经年写作的人来讲,文学或许就是一种福报吧。二十余年过去了,流光毕竟不负周郎,祈愿奉真先生更上层楼,带来更新更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