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泰在安徽太和县康庙村与李天英合影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天英的遭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第一次看到报道时就被深深打动,决定到安徽实地采访她。1994年3月15日,我从武汉去了太和县康庙村,李天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热情开朗、比较乐观,但仔细观察,她还是满脸的岁月沧桑。李天英讲述自己的经历,说到伤心处时悲泪涟涟,想起家乡时还能唱几句韩国民谣;而提及在中国的亲人和乡亲,她又十分开心:“大家对我都非常好,没有吃的送吃的,天气冷了帮我搬柴送火,没有人歧视我。我家的草房塌了,村里还让我住进这间办公室。 ”
李天英是中国内地第一位公开承认被迫做过侵华日军慰安妇的人,也是第一位勇于在新闻媒体控诉日军暴行的慰安妇。我俩之间的采访就从这间办公室开始……
“那是1938年,我在海边码头与19名韩国少女一起,被日本人抓到中国哈尔滨成为慰安妇, 13岁被迫随日军辗转于枣庄、武汉等地,后趁乱逃出魔掌; 1957年,我在合肥养蚕场与关朝信相识。我俩感情不错,相依为命生活了30多年,关朝信1993年病逝……”李天英说道。
安徽当地很多人很早就知道李天英的不幸遭遇,对这个不能生育的“外国媳妇”不但没有歧视,各级政府还给予她不少照顾,列为“五保户”并每年补贴她600斤粮食,村民们也热情地帮他担水、种菜。李天英有个中国义子,叫李少林,主动认她为养母。小伙子个子不高,一脸书生气,看上去忠厚朴实,李少林当年的月收入30多元,每月给李天英寄10元钱、10斤大米,一直到她回到韩国。1993年底,南京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朴宣泠同几名韩、日留学生到康庙村看望李天英,有一位叫古谷的日本留学生,见到李天英有些紧张,问她:“我是日本人,你恨不恨我们啊? ”不料李天英回答说:“我恨你们干什么呢?我受难的时候,你爸爸还没出生呢。 ”这是何等的大度!在韩国留学生朴宣泠的帮助下,李天英第一次重返韩国故土,数月后离世……
20多年前,我以李天英为原型创作话剧《情系母亲河》 ,去年在媒体上看到“汉口积庆里是昔日武汉最大规模慰安所”的报道后,再次深感震撼。慰安所于1938年11月25日建成,由日本陆军控制,它的规模最大,共有慰安妇约280名,其中韩国人约150名,日本人约130名。我儿时曾住在积庆里,但一直不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绝不能让日军暴行的铁证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特别是得知李天英在准备回中国前病逝,想和中国亲人重新团聚的愿望没有实现,却留下“别忘了我”的临终遗言时,我内心突然一沉,良知告知我铭刻下这段历史的烙印—— 《别忘了我》就是剧名,写这个戏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就是要留下历史的铁证,让二战时期众多“李天英们”的在天之灵得以慰藉。
(赵瑞泰 话剧《别忘了我》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