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更要学戏剧
——乔纳森·尼兰德兹(Jonothan Neelands)谈教育戏剧在学校中的应用
这幅图片中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情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
其中有哪些线索?
这些主人公可能有哪些故事?他们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他们彼此之间要说些什么?
他们对未来生活有哪些期许?哪些恐惧?
为什么两个人却有三把椅子?
……
面对一张图片,一连串问题被接连抛出,这是教育戏剧让学生马上“入戏”的一种方式。日前在京举行的首届儿童国际戏剧节暨戏剧教育研讨会上的主题论坛和工作坊中,英国国家教学研究员、英国华威大学人文戏剧教育研究所教授、著名戏剧教育家乔纳森·尼兰德兹都用这种直切主题的方式吸引观众和示范教学。而这种通过研讨会或工作坊了解戏剧的方式正是他所讲的“教育戏剧” ,或者说在戏剧中进行教育。
“教育戏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如何在表演中获得知识。 ”尼兰德兹开宗明义。他认为,在表演中,特别是在剧院,表演实际上只是最后落地,是一个完整流程的终结。此前要经过彩排、研讨、交流。“在这些工作坊、研讨会中,演员们要了解表演的意义,角色间的意义,实际上是发掘自己的过程,了解到在表演中对于自己最有意义的是什么。所以,戏剧教育之前的沟通是要建立一种共识、一种理解。 ”
那么这种教育方法有哪些方面?会涉及哪些领域?为什么戏剧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想在戏剧教育方面发展的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呢?尼兰德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如果祝英台不上学,她的生活会怎么样?
“我个人的信念是,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孩子则更需要学习戏剧,了解戏剧。 ”这是尼兰德兹执著于戏剧教育的重要原因。他指出,戏剧教育过程中,孩子们会采取随机想象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或故事。这个过程中需要孩子利用对已知世界和已知人的了解,来开创一种全新的思维,创造一种全新的环境。
“故事在戏剧中是非常关键的! ”尼兰德兹强调。因为人就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不同的人、历史、冲突和人类的梦想。而在戏剧中我们不是单纯靠耳朵听获取故事,实际上我们本人也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我们不是通过阅读了解主人公,我们自己也化身为了主人公。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利用想象力,通过故事和戏剧的构建,想象力得到拓展。通过这种体验,孩子们可以体会到作为故事中的这个人是什么感觉,有什么样的情感。
尼兰德兹举例说,很多英国学生都会学习中国经典作品《梁祝》 。“这时有的英国学生就会问:‘我学这些过时的故事干什么?这是中国故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最开始就会把学生带入这个故事中,让他们去想象,祝英台是如何劝说父亲让她去求学,参与《梁祝》的表演过程中,老师先扮演祝英台父亲。可以想象,让学生说服老师让自己去上学,这个过程充满了冲突和困难。所以,学生为了说服‘父亲’ ,他们必须提出各种理由,同时学到很多东西。比如父亲会说:‘女孩是不能上学的,否则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影响,哪个丈夫会想娶一个有知识的女子? ’最后,孩子们还是要劝服‘父亲’ 。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用一些照片,比如照片中有老师正在上课,通过这些论据指出,教育可以给祝英台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同时,他们又会拿出一些其他照片来展示,如果祝英台不去上学的话,她的生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
通过展示教育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如果祝英台能去上学,她可以学到很多,甚至有可能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博士,或者医生,同时也对比了如果她不上学,恐怕会成为一个普通妇女。通过这样的例子,孩子们可以想象现在世界上依然有无数这样的女孩或女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她们是什么样的境遇?在课堂上学习这种经典故事,我们会发现它在今天依然有鲜活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推己及人,了解到全球。
随着戏剧的推进,祝英台要与父亲沟通说不想嫁给商人而想嫁给梁山伯,说服父亲让她能跟梁山伯结为连理。“可是我们需要从中国的角度考虑,很多英国学生实际上是不了解中国这些所谓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他们需要跨越文化障碍,来了解在当时的背景和历史环境下,一个父亲的痛苦。 ”
尼兰德兹认为,这样一个古老故事,向孩子们展现了非常复杂的世界。通过扮演祝英台,可以感同身受由小及大了解世界,而且他们会意识到,世界是不同的且有巨大冲突,而且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最后,梁山伯是如何说服祝英台的,他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现,用什么样的情感去打动人呢?在尼兰德兹看来,对于戏剧老师来讲,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要能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需要把王冠取下来,静静放到椅子上
由此可以看出,为何尼兰德兹切入该话题之初要拿一张图片刨根问底,他给出的理由是:“探索这个世界首先第一步就是要问问题。 ”
尼兰德兹介绍,实际上这幅图片的背景是这名男士要移民,开始一个全新的旅程了,他把自己的皮包打理好,而他的太太把手放到了他的手上。这幅图来自一个艺术家的手稿,这名艺术家完美地捕捉了离别那一刻的情景。可它只是单纯在纸上呈现一个非常平面的内容,而在戏剧中会有不一样的展示手段,可以尝试着从这幅图片当中提取出一个故事,并且创造出丰富的内容。“比如,可以扮演这位男士和这位女士,展现出离别之情,观众可以不仅通过观看图片或阅读文字来了解,而是也像演员一样亲身体会这一情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充分地融入表演中去,演员可以从身心几个不同方面全情地投入,去体验这个故事。 ”
尼兰德兹用这个例子说明,他们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实际上非常简单,有可能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孩子的信心,来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可以尝试扮演和自己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有些现场表演的技艺可以体现,可以通过调研来创作一些剧本,可以利用一些图片,比如像他那样给大家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所以这些非常复杂、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简洁化,可以使它视觉化,让孩子们能够轻易地理解。我们会采取一些随机创造的场景让孩子们投入其中,
让他们了解到可能有的不确定性。比如《梁祝》中的一个经典段落——祝英台是女扮男装的,你可以想象扮演梁山伯的学生是如何说服老师,告诉他祝英台不是男孩,而是一个女孩。实际上单纯进行授课的过程很简单,但其背后的逻辑方法论是非常复杂的。 ”
以在美国波士顿教孩子学习《哈姆雷特》的戏剧课为例,尼兰德兹说他们的教学可能不像上课一样坐在桌子后面,也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老师也不是在讲台上宣讲,而是让孩子们坐成一圈,采取开放对话的方式,使授课变成一种沟通和对话,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在这里,学生们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和其他学生互动,能从老师身上也能从同学身上获得很多知识。
“一个理想的戏剧教育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需要把王冠取下来,静静放到椅子上。而且采取一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他们会和学生说:‘这里并不需要国王,这里也不需要有人说了算,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承担责任,来探索、学习和发现。 ’ ”尼兰德兹说。在过程中,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他们想要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实际上,你可以强迫小孩子说你必须要学数学,你必须要学理科,或做一些实验,但是有一点,在戏剧教育中你会发现,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否则你无法强迫他融入艺术过程中去。 ”
你希望培养的学生被机器人取代?还是不可替代?
为什么这种学习过程很重要?尼兰德兹曾在十四个国家做过一个简单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那些参与到戏剧学习中的孩子和没有学习戏剧的孩子差异很大。前者相对后者会更自信,沟通能力更强,而且自己感觉充满创造力,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力更强,抗压能力更好,对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更具包容性,他们是更加积极的公民,能更容易地改变一些看法,特别是对不同事情从不同角度的理解,更具探索精神,更具创新能力,而且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一旦有了目标后通常更具有恒心。
“你们希望你的孩子成为哪种人?看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成年人的世界中,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哪种人?有人问,学戏剧能有饭吃吗?这个调研也显示了雇主们期待雇员能够掌握一些什么样的基本技巧和能力。我们发现,雇主们所追求的不是名校学历,不是非常高的分数,而是你的沟通能力怎么样?是否有想象力?是否有创造力?是否能够应对一些不确定性?是否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英国,雇主们最看重的一项能力也正是能否处理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特性恰恰是在学习戏剧中能够得到锻炼的! ”
尼兰德兹强调,在戏剧表演中团队协作精神也非常重要。通过表演学习互信、创新和协作。他所在的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里也有类似的课程。“比如,商学院的课堂上会演《罗密欧与朱丽叶》 ,扮演朱丽叶的可能是想当会计的学生,剧中一头白发的可能是商学院的院长。事实上,表演不是单想成为艺术家,而是想把这种表演融入生活中。通过表演增强信心和沟通能力,从而变得强大。所以可以看到,华威商学院是全球知名的培养商界精英的地方,他们在课堂上会引入这种戏剧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信心,来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他们认为对于培养未来的领袖这是非常关键的。 ”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蒸汽机改变了世界,电也改变了世界,技术使生活变得不一样,现在是创新改变世界的时候了。由此尼兰德兹指出,从经济角度来说,戏剧对于创新教育也有其现实意义。“现在英国的创新产业已经成为了英国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环节,现代的英国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表演艺术、电子游戏、设计、建筑等,它给英国经济带来了超过700亿英镑的贡献,而且在这些领域,人才的增长已经成了英国劳动力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创意产业的比重也占到了英国经济的10 %,这一数据在2020年的时候会
升到20 %。现在我们不再具体生产什么东西了。中国是世界工厂,英国做的事情是设计出产品,创造出产品,想象出不同产品的创意。现在中国制造要转型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这恰恰是创新教育、戏剧教育所涵盖的环节。 ”
“我们也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培养年轻人的时候,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等着被机器所取代呢?还是培养出能够适应工作、富有创新力、不可被取代呢?在美国,有47 %的工作在未来的几年将会全部由机器人来替代,而有超过87 %的创意工作则是完全不可替代的。 ”尼兰德兹如是发问。
尼兰德兹介绍,“比萨测试” ( “PISA” ,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全球一些国家专门做过数学计算能力的测试,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中国城市的学生在这个测试中名列前茅。同时他们也发现,“比萨测试”得分越高的国家,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往往是最低的。“所以,在全球标准化能力测试当中拿第一、拿好成绩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仅仅让他们具备了能够考试考过的能力,恐怕他们很难具备能够创造出这个测试的能力。 ”
最后,尼兰德兹说有种观点是和他内心的想法最贴近、最吻合的,每次他用英文讲解时都会用到它,那就是孔子的“仁” 。他认为,孔子所谓的仁人,就是自己想要过好日子,也要让别人过好日子,凡事都能以自身为例而替别人设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是实施仁道的方法。仁之核心价值在于我们能易地而处,这也是恻隐之心之本质和道德之源。“因此我会用‘仁’来展示,我们彼此之间是不孤独的,而戏剧恰恰是增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所以,你能能够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你可以看一看这个不同的世界,而且可以成为不同的人,我想这是在多元化并充满了不同风格的世界,在追求人性过程中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通过戏剧我们恰恰可以发掘共同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