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我们的男神苏童学长回到母校!苏童老师,我能叫您学长吗? ”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男生问。
苏童笑答: “你还是叫我男神吧! ”
“那我就一直称您为男神了。 ”
苏童亲切的调侃引起笑声一片。这是3月21日在北师大举行的“先锋精神与传统书写: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苏童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周年研讨会”上的一幕。作为三十多年叱咤文坛的先锋派标志性人物,苏童当然是很多读者的“男神” 。
“这是我的第二次驻校。说起来从1980年到1984年,我就是一个‘驻校作家’ 。 ”苏童说,大学四年恰好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也是文学的转型期,“我的青春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学时代” 。苏童还记得35年前大学入校时的场景。那时候他坐火车从苏州到北京,好不容易才弄到一张火车坐票。到北京已是第二天中午,九月初的天气秋高气爽,天空蓝得跟宝石一样。找到接站的老学生,公共汽车从北京站一路过来经过天安门,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天安门。一进校门,就看到了主楼。就这样苏童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也迈开了写作道路上的第一步。
童庆炳、莫言:写女性的高手,令莫言羡慕而“望尘莫及”
《妻妾成群》 《红粉》 《妇女生活》 ……红颜多薄命,在苏童笔下有一个氤氲浓郁的女性世界,他也一直被认为是最擅长写女性的男作家。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是苏童的老师。那时候童庆炳还是一个讲师,尽管已经记不得是否给苏童上过文学概论课,但在一个食堂里吃过饭,一个教室里讨论过问题,在一个校园里相识,再见苏童,童庆炳依旧感到亲切。“他是江苏的童,我是福建的童,我们两个都姓童,我们的故乡大致都在山西雁门关一带。 ”童庆炳初次读到苏童的《妻妾成群》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中国作家中写女性的高手” ,对女性有特殊的感情和了解。写女性当然大多来自于苏童的想象。在童庆炳看来,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作家不是作家,很多人只能写散文而写不出小说,只有真正的作家才能够凭着自己童年的一些观察和体会,将童年生活延伸、扩大、加以变形,才能写出苏童笔下这样的女性世界。
莫言也戏言“羡慕”苏童,羡慕苏童是有最多粉丝尤其是女粉丝的作家,“很多女读者把苏童当作她们心目当中的男神,我们一方面羡慕他取得的成就,羡慕他赢得了那么多的芳心,我们心里偶尔也会感觉到没办法” ,莫言说,因为一个人怎么样写作,写什么样的题材,恐怕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在一个作家还没有成为作家之前,基本上就决定了他将来要用什么样的风格写什么样的作品。20多岁时的苏童能写出那么多深入女性灵魂的小说,莫言觉得这是天生的,靠的是一种直感,“是我们,起码是我望尘莫及的” 。苏童写女性写得好,儿童视角也运用得很成熟,有很多新时期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小说看起来写得漫不经心,突然宕开一笔,余味无穷,比如《西瓜船》 ,写着写着就拐弯了,莫言读时就想:如果让我写,我会紧扣西瓜船的主题来写。在莫言看来,就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而别开生面的写法使得苏童的小说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格非:永远不会写过头,他的真正的力量还没使出来
作家格非是苏童的老乡,也是多年的朋友。两人初次见面时,苏童就告诉格非,他们可能都在同一个小镇上生活过,尽管当时不认识。苏童笔下的故事、人物,格非也觉得熟悉,评论界读苏童作品多考虑其表现时代的深度和多方面价值,而格非会首先考虑:“这个东西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 ”
在几个朋友中,格非最喜欢看苏童的作品,但是在此之前却还从来没有当面评价过。格非和余华可以谈得很深,可以互相说对方的作品好不好,跟苏童却不大谈。多年交情,这是为何?因为格非觉得苏童身上有南方人的一种气质,比如他写东西时不是特别刻意,也不会用力,而是非常随意地写出了,语言宁可质朴一些,而这随意与质朴背后是要花功夫的,是有力道的。另一方面来说,苏童的作品永远欠一点火候,永远不会写过头,不会让它熟过了,不会让人觉得矫情生厌。有人觉得他的作品意思表达得不够清晰,不够戏剧性,不够跟时代更紧密相关,但是苏童不管这些,他的作品就特别大方,大大咧咧地讲故事,看完以后人物会留在你的脑子里。在格非看来,这些都是苏童特别好的品质,是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少见的。“在我心目中,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极其出色。 ”格非说,“他的真正的力量还没使出来,这么多年他一直不用特别大的力气就写了那么多出色的作品,我觉得他至少还能写20年。 ”
欧阳江河、王干:兼顾先锋性与日常性,将传统带入先锋
如今,民国叙事、后宫叙事、女人政治等充斥荧屏。诗人欧阳江河将它们在当代文学中的起源追溯到了苏童,指出这些已经构成了中国当代人的文化生活的日常性的一部分,“这是苏童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他的叙事写作,既具有高端的先锋性,也构成了我们的日常性” 。先锋写作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苏童、莫言、余华、马原、残雪、格非等都曾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欧阳江河指出,有时候先锋写作是要牺牲日常性、流行性和大家普通的理解为代价,就是要很尖锐,拒绝流行,拒绝愉悦,但是苏童兼顾了两端,拒绝而又包容,更有难度,其中的平衡也更难把握。
“苏童最大的贡献是让先锋文学落地。 ”苏童的文学发小、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认为,再伟大的作家没有读者也是不行的,苏童是最早让读者认可了先锋文学的作家。马原的作品当时也广为传播,公认的有才华,但是读者大多看不懂,苏童的小说则让人喜欢,还有自己的粉丝群,读者接受之后,进一步也让出版社关注到先锋文学,带动了先锋文学的出版和畅销。苏童的先锋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他将传统带入了先锋,使得先锋文学与传统书写有效联结,比如《妻妾成群》中颂莲进陈家大院,就与林黛玉进贾府相似;苏童作品中的人名也与《红楼梦》中一样暗合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令人沉醉,换一个名字便觉不妥当。另一方面,苏童作品也是青春文学的滥觞,1984年《桑园留念》最早使用童年视角,“香椿树街”等一系列作品都写到了少年的残酷青春,多年后安妮宝贝与王干聊天时也说,她的创作受到苏童的很大影响,启发她开创了自己的文学风格。
有人称苏童是先锋派,有人称他是后先锋派,但是,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先锋一词并不能概括苏童的创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当时在先锋意义上给苏童、余华、马原等一批作家命名,把创作的丰富性遮盖了,“他们的作品不是先锋概念可以概括的” 。作家李洱强调,苏童小说与新文学关系不大,而是与更久远的文学传统更加密切。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侃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兴起是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一次全面胜利,我们称之为先锋,但是在西方视野中,苏童并不就是现代的、先锋的,而依旧是典型的东方叙事。“我们认为的先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而是西方眼中的另一个他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说,苏童的作品有的先锋,有的传统,有的魔幻,有的古典,他每发表一部作品都在师生中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