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斯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栏目: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笔谈
作者:赵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我个人觉得,重建斯文是文艺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例举了很多不良的文艺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粗糙、浅薄、拼凑和自虐,缺乏的是涵养、修为、从容和静气。怪力乱神备受追捧,可文质彬彬的气韵和气质却黯然失色。我以为急功近利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斯文不在,内无素定之分而与物相浮沉,所以东热学东、西热抄西,东西夹击的结果就是混搭和拼贴。斯文不在,中国作风和气派也就难觅踪影了。

  我以为,斯文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内涵之一。重建斯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标志。更重要的是,现实也为重建斯文积累了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我的感性认识来源于两个事件。

  第一个, 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计算,至2014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当然,这个计算标准并不全面,对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如果历史地看, 30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不会去做这样的预测的。

  第二个, 10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英国财政部以发行人民币国债的方式,开始以人民币作为英国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

  这两件事与2012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的意义是一样的,说明我们的物质家底厚起来了,更有实力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奋斗、三十多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逐步得到了扭转。但是,这仅只是物质层面的扭转。

  在经济自信日益巩固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建设文化自信。我们要成为与经济规模相匹配的文化大国,没有自己的文化气质是不行的。三千多年来,我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乐文化的基点我以为就是斯文。所谓泱泱大国,什么是泱泱,那就是一种有定力的文化气质。

  今天,世界正在以犹疑的目光打量升腾的中国。在这些目光当中,看到中国的唐诗宋词是一种心情,看到“抗日神剧”是另一种心情;看到中国的航空母舰会导致一种心情,看到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会导致另一种心情。

  我们应该告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了,没有文化滋养的经济只能是粗放的经济。就如同乐府、唐诗本身就是汉唐气象的内涵一样,中国梦也绝不仅仅是对物质至上的追求。

  包括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内的文化软实力,是优秀的文化器物、健康的文化生成机制与全民文明素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艺应该以在继承中创造出具有中国底蕴、东方气质和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新风尚为己任。

  重建斯文,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