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娃》 《开门红》 《常回家看看》 《咱老百姓》 《中华全家福》 ……这些脍炙人口的歌出自同一个作曲家之手,他就是戚建波。他至今称自己为业余作曲家,却创造了令许多专业作曲家无法企及的成就。戚建波现象是当今中国歌坛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自己趟出来的路
我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农村人,我们村叫“神叨口村” ,离威海很近,这个村也是个文化示范村,我爷爷就是“神叨口”著名的赛诗能手,可能有一点家庭影响。小学的时候我开始学乐器,二胡、板胡、京胡都会,但大都是自学,比如三弦我弹了一周就能上台演出了。一直当班长和文艺委员,1977年高中毕业,正好赶上了高考,顺利考上了威海的蓬莱师范学校的音乐班。学校有一架破钢琴和几架48贝斯的手风琴,那时学手风琴特别火。我是第一次碰手风琴,拉了三个月,就把老师和同学们都PK掉了,有些曲子我拉不了,因为学琴学得太晚了,我最想拉的是《野蜂飞舞》 ,可是拉不了,实在太快,这得靠童子功。但我能拉《马刀舞曲》 ,老师就说:“你拉过的曲子都跟录音录出来的一样! ”
毕业后我先去了威海七中,后来又调到了威海一中,在那儿认识了我的恩师邹树君,他是全国道德模范,那时他经常去农村、部队、厂矿、学校义务教合唱,我就给他伴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我的潜力,鼓励我说:“建波,你的音乐感觉非常好,可以自己写歌。 ” 1981年我在《儿童歌声》上发表了第一个作品《老师的目光》 ,从那时开始我的创作热情越来越高涨。当时烟台有文艺会演,我每次去必获奖,奖品是一个“北极星”牌闹钟,我有一次去一下子获得了12个闹钟。1984年,我成为了中国音协会员,那时年轻什么都不懂,是上面奖励安排的一个名额。当时中国音协办过一个“小天才”大赛,我的作品还拿了金奖。1990年邹树君老师带我到北京,办了我的作品音乐会,并推荐我去中国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结果我这个人懒啊,当时没有进这个门,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专业音乐学院的大门。我就是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领悟,一直走到今天,在自己趟出来的这条实践之路上摸到了一些门道。
共性恰恰就是我的个性
一转眼30年过去了,我特别想在社会浮躁的当下谈谈创作的心态。我没有拜过名师,也没有系统学过作曲,我的老师很多很多,但教我作曲的只有两个:一是生活;二是所有好听的歌。所谓创作心态,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解自己的特长并充分发挥它,但不要贪多、贪大。再有就是与时代同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写接地气的作品。作品一定不能功利,不能人为地为达到某种社会效果,做一些违反自己道德的事情。这么多年,我谁也不讨好,要讨好就讨好老百姓。
很多人都说写歌首先要有个性,而我恰恰认为应坚守共性、要大众化。音乐作品的共性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共性多了,共鸣就强,关注你作品的人就多。共鸣来自哪里?只有来自真实的生活,才能听到作品的共鸣。在不少同行眼里,我的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不论是内容的选择、歌曲的旋律、表达的形式等等,但正是因为这些共性,才成全了今天的我。共性的东西可能没有鲜明的特点,但对我而言共性恰恰就是我的个性。
我的创作原则是可繁可简的——从简;可高可低的——从低。从简是让曲调利于传唱,从低是让曲调定在老百姓就能唱的调上。比如我有一首好歌,演唱者为了使自己显得专业化,就把调子弄得很高,“只有我能唱,其他人都唱不了” ,其实这个心态是极其扭曲的。一首歌,专业歌手能唱,老百姓也能唱,才是首好歌。有情不在声高,有情也不在声音的大小,作品也没有大小分,只有感情真不真。好听的歌不分唱法,不好听的歌什么唱法也没用。
有的人说我的歌是“催泪弹” ,大都是唱父母深情,但我从来不诉苦,也从来不写苦,比如《常回家看看》 《咱老百姓》这样的歌唱的都是温暖幸福和希望,是乐观向善的,这是我的创作方向和目标。我自己对自己是有个评判标准的,稍有些棱角的作品我都给磨掉,“顺”是我期盼的,也只有歌词曲调“顺” ,它才顺口。
现在还远远不是享受的时候
我最近也在写“中国梦” ,这首《美丽的中国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句歌词:“有梦就有期待,有梦就有未来。 ”大家都知道大歌比较难写,所以当有不少词作者发他们写给我的词时,我有创作冲动,但迟迟没有动笔,直到2013年上半年,我领到一个创作任务,就是要给十月在山东举办的“十艺节”准备一首歌。我拿到歌词后,看到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但最后那两句歌词还是给我很大的兴奋感。记得当时给我的时间,从创作到进棚录音就短短一周,把歌词最终调整好敲定以后,就是在想旋律、想调子。有一天上午,无意中我们国歌里的一句“我们万众一心”一下子闯入我的脑子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我觉得我们今天期冀的“中国梦” ,如果没有中华儿女的“万众一心” ,它就是一个梦,永远实现不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于是这样一个主旨的音乐素材贯穿下来,在结尾就是向着“中国梦”的方向吹起了号角。在这之前,我也听过一些有关“中国梦”的音乐作品,基本是以优美抒情为主的,在创作这首歌时我就想着要有一种律动,有着舞曲进行曲的风格,传达一种正能量,有着时代号角的前进感。这首歌本来定的是“十艺节”的节歌,请曹芙嘉来演唱,在“十艺节”倒计时100天时亮过一次相。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大型活动都取消了,包括“十艺节”的开幕式也没有了,这首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亮相则是在2014年央视的元旦晚会上。
我认为有关“中国梦”的歌曲创作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创作的,有比较具体和小我的角度,但如果从国家战略角度去推,从另外一个高度推体现整个民族精神的作品,这样的歌是让人听了以后有信心、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而不是简单的满足。“中国梦”是给我们一种信心、一种激励,在我理解,“中国梦”并非具体的一个样子,也并非想要一个具体的结果,比如我们赶超日美,人均GDP多少?不仅仅如此,而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能得到什么东西。而现在还远远不是享受的时候。
(本报记者张悦采访整理并摄影)